“我正在参加简书会员独家赞助的 「恰同学少年」校园创作交友大赛 ,校友在哪儿”
昵称:岁寒心_Joursuper
地点:上海
职业:HR培训一枚,兼职企业培训号的小编,外加下班后努力码字
自荐文章:不晒好像错过了机会,晒了又怕被说矫情,也就一两篇大家可以围观下啦,我相信重要的是努力,加倍努力,坚持努力。
自述:本科外语系,原本的志向是当一名翻译,最后转型做了HR。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求稳的外表下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因为对曾经的梦想抱有些许遗憾,也积累了近十载的职场经验,如今正在希望通过写作让自己变更好的路上。比起快餐泡沫式的成功,我更相信细水长流的耕耘,过去需要反思却不必怀念,我们只要努力让明天比今天更好。
照片:毕业近十载,我们都不再是激扬少年,不变的是那颗为母校骄傲的心,母校每一处风景,都寄托着我们的情怀。
(以上照片来自网络) (相隔8年,我又一次毕业啦~)正文:
“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2013年的电影《致青春》里,主人公们在毕业散场宴上,举着杯盏,以壮士出征似的姿态唱着这句诗,虽然是在一个小酒馆里,但那一幕场面委实让人动容。毕业离别,即将各奔东西,似乎千言万语,道不尽此刻的不舍与无奈。
那一年,我已经从复旦毕业4年了。4年,等于又读了一届本科,曾经在校园里那么渴望放飞却感觉度日如年的同学少年,却感叹时光在职场中消磨的那么快。早知如此——却没有早知啊,我应该怎样呢?……但越是在社会的大学里浸润久了,越是悔恨书到用时方恨少,怀念曾经的单纯与美好。
也是那一年,我下定了决心,参加了在职研究生考试,目标只有一个——复旦。一轮笔试、二轮复试,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感觉。我满怀感恩地想,如果说之前的那4年已经被我虚度了,那么这一次我会好好地珍惜的。
就这样,我踏上了第二次复旦学子生涯。
*01* 从校园名胜,到一枝一叶,那些年追过没追过的,我都想追一遍。
我考入的是国关学院的研究生。开学典礼设在谢希德报告厅。谢希德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女校长、杰出的物理学家,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听着她的事迹,遗憾在我本科入学前已经过世,但复旦人不可能不知道她的事迹。
仪式后,我迫不及待地逛了一遍校园,走过我印象中那些熟悉的地标。
网红教室——3108。犹记当年,为了抢一个3108的席位,简直不亚于粉丝追星。因为那是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时在复旦演讲的所在地。对了,当年坐在里根总统旁陪同的,正是谢希德校长。所以,要选3108的课,那是拼人品和手速的,要在3108听演讲,去晚了恐怕在走廊也站不下。
晨读石——证明你是个用功的骚年。当年我知道室友在晨跑,曾经后知后觉地问她,我们宿舍在南区,你每天起那么早去本部干嘛?她像看外星人一样看我说,你不知道那儿有晨读石吗?哦哦,原来那是一种读书的仪式感,比起懒洋洋地在宿舍自习,完全是两种氛围。
文科图书馆——最壕的就是拿笔记本电脑占位。我当年本科的时候,宿舍是没有空调的。去图书馆读书,既是方便查阅各种资料,也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特别是双休日大家都没课,想占位就得逼着你早起,占了位离开一会,也必须放本书或者笔记本,大家就自觉不坐你的位子了。记得有段时间,复旦校园网上盘点了大家的占位工具。从书本、文具、到电子产品,一应俱全,令人捧腹。
曦园和燕园——如梦初升,终究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处名园,深染复旦的学术气息。“曦”字,预示朝阳;而“燕园”,取自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说“曦”有希望之意,那么燕入百姓家,是否归于平凡了呢?我的理解是,每一个学子都有着光明的前途,但世事变幻,无论经历多少沧桑,都要荣辱不惊,胸中自有沟壑。所以在这里,你永远感受不到喧哗,在小径蜿蜒和凉亭错落间,享受这份平静和恬淡。
复旦校园里还有着数不尽的风景,我一边拍一边思绪泉涌。
但除了这些,我更忍不住去看一看我曾经每天上课的教室——5310、5404,那些教室主要给外语系上小班课的。还有我住了3年的南区21号楼、买过无数次东西的教育超市、每天晨跑打卡的相辉堂和南区体育场……可惜在职生不能住进宿舍了,我们上的大课也主要安排在六教和报告厅了。只有错过,才会感叹平淡的拥有也是可贵的;只有离开,才更珍惜回来的不易。
*02* 校门永远为有心为学的人敞开,多迟都不晚。
我们这批学生中,本科从复旦毕业的寥寥无几,但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起来都是有一个复旦梦的。过往的一切无需言说,正如开学的时候老师教诲,学到知识,交到朋友,有益于今后的人生,就可以了。
然而,在职学习的方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太习惯。周五晚上连着周六上课,职场的疲惫带入校园,让我们没有什么精力在课后继续去预习和复盘。但是我想,和全日制学生相比的差距,也就在精力上了,那就努力弥补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政治学”的课程,主要内容就是阅读名著,每个星期都要抽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读书心得,期末考试还让我们分组,用真人剧把经典演出来。我抽到的演讲书目是《法国革命论》。法语系毕业的我实在羞愧呀,这样的名著都没有读过,用两周时间啃完书,也重新认识了法国近代史了。而期末的演出剧目——《苏格拉底的申辩》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背台词,理解台词,Oh la la感受经典的魅力吧。
这样的课程让人意外,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进入校园了。因为只有经历过职场的人才知道,和社会上的应试型培训班相比,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塑造你的思想,改变你的方法,而不是流水线一样生产多少个本本族,学术的自由是深入骨髓和灵魂的。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去学习任何东西。
更让我欣喜和意外的是,我在这期间有了宝宝。这不是什么电视剧情节,老师用真实的案例鼓励我说,休学一个学期就行,回来继续上呗,之前有好多这样的学生都坚持下来了呢。还是老师经验丰富,诚不欺我,我们这一届上有4个宝妈,都是不同时期怀孕,休的时间也不同,但终于都坚持到了最后。
不得不承认,兜兜转转回到校园,这里变得更加包容。为学之道,贵在坚持。这里,我们不必以毕业后的成就互相比较,只要你想,不要怀着太功利的目的,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方净土。
*03* 终于还是毕业了,离开是为了再次重逢,更为了让你珍惜
一年前的毕业礼上,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坐在谢希德报告厅了。当“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的校歌声响起,我几乎要忍不住自己的眼泪。这个时候的确是有些小小的优越感,因为本科非复旦的学生,不少人还是哼唱不出的。这份情怀,或许将伴随我一生了。
在穿着硕士服拍照的时候,我几乎又逛遍了复旦的绝大多数风景。我很开心地能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走过这片乐土,我也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我在毕业论文上的致谢,是真诚地感谢每一个人的。包括我的导师,常常凌晨回我的邮件。我的家人是我最好的后盾。我的班主任虽然不授课,但给我的鼓励真的很重要。多少次加班赶作业,多少次熬夜憋着劲写论文,终于都过去了,可是怎么又那么快过去了呢?……
如果说第一次离开大学,是为了第二次重逢,那么第二次的离开,则更让我明白要懂得珍惜,看淡聚散。很明显,这一次的毕业宴伤感的少,憧憬的多,因为大家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了,错过了也能坦然承认,未知的仍需努力。但是,我们不再迷茫,愈发坚定。
第一次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是懵懂少年,如晨曦中的朝阳,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各自散去,不知入到社会的哪个角落,那些抱负和梦想很可能在职场中被磨平了棱角。回到校园,会唤起你心底最深处的梦想,你学到的一切,终将成为谁也带不走的财富。
青春即便散场,却不必诉离殇。
结语:
写这篇文章,纪念我的四年+三年大学求学生涯彻底画上了句号,今后再回校园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故而记录下这段心路历程。
也曾耿耿于怀没有读研没有出国,但在二次回归校园后,让我放下了这些,也让我明白,学习是一种态度,不是形式。
再者,也写给所有在职的和我有过同样迷茫的伙伴,回到校园,荡涤心灵,重新出发,努力永远不晚。
最后,我不希望大家质疑名校毕业一定要怎样怎样,因为互联网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很宽泛,成功的方式也绝不是高考进名校这一条路。我始终希望,保持校园最初最真的纯净,让我们一起珍惜“恰同学少年”最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