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笔者觉得文章讨论的或许是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银行家追求物质因此认为一切人失去追求物质的自由时便无法生存;律师宁愿放弃自由而选择与书籍为伴。
但是,放弃自由也并非律师愿意的。按照小说提示的细节:律师恰恰是为了财富而选择放弃自由的,因此认为律师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其实不恰当。
又或者契科夫表达了一种观点——知识的代价就是放弃自由,随着律师读书越多他越发愿意呆在这间小屋子里面,与外界隔绝,愤世嫉俗。
“读书毁了我”,即使心安理得得觉得自己精神富裕而过得比芸芸众生清醒,但是要以失去自由的代价来还。
此外,一点我的想法——书籍可以延缓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小说最后,银行家企图杀死律师而律师决定放弃权利。社会化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争斗的高级形态,故而相比律师银行家社会化程度更高。
第二点我的想法:书房就是监狱——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第三点我的想法:金钱会流逝——银行家的身份只是暂时的,财富积累的两种态度,一种追求短暂的财富,还有一种追求长期的财富。
第四点可以讨论的:书籍有贵贱和高低之分——从通俗小说到古典小说再到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最后走向神学。某种程度上契科夫也认为一切知识的终点将是神学。哪怕是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我的疑惑:中间部分,翻译成功之后的两声枪响是否包含作者传达的某种信息。世界上有一种知识——地方性的——需要回应——而不是输入或者输出。
此外,律师在书籍里面邂逅的更加广阔的世界,而对人世间所追求的价值表示不屑一顾。这是作者试图反抗潮流的一个映射?
就写作手法来说:文章的视角是银行家的视角,并且是开放式的结尾,小说引人入胜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看到我们自己。
一言以蔽之,打赌是线索和事件的起因,牵强附会地将其升华可以解释为,打赌是概论事件,价值追求是概论事件——财富和自由、金钱和知识,甚至人类命运的走向也是概论事件——故而一切试图挑战概论证明某种确定的知识走到最后将是无法解释的神学,神学恰恰是人类向理性屈服的表现——神决定一切,人类所有的自信都是一场赌局暂时的输赢,输赢的决定者是上帝或者别的神,而不是我们自己。——律师没有赢,银行家也没有赢——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