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之心理学读书读书人
了解“焦虑”的成因,只为更好地生活|《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了解“焦虑”的成因,只为更好地生活|《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作者: 姝写光影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14:25 被阅读44次
《身份的焦虑》阿兰 德波顿

文:张慧姝

对于身份的焦虑,现代社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有焦虑,说明仍有向往,是好事;而过度的焦虑,让幸福感降低,是坏事。究竟身份的焦虑缘自何处,有什么应对办法,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为我们娓娓道来。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一口气看完,感谢阿兰·德波顿如私语一般的交流。

在遇到《身份的焦虑》之前,我比较认可关于身份的一个观点,来自刘瑜写的《月亮和六便士》的书评,《另一种高度》: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

难道摆脱焦虑必须如同毛姆笔下的查尔斯一般,甩去一个个身份才行吗?那样一种高度,常人无法企及又该如何?阿兰·德波顿为我们总结了焦虑的成因以及解决之道。

一、焦虑的成因

1、渴求身份

我们追求身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是为了名与利,否则,就很难解释,一个非常富足的人为什么仍旧在不知疲倦地积累财富。阿兰·德波顿为我们揭示了追求身份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爱”。这种“爱”,不同于两性之爱,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关注”。这种“爱”,没有性爱的成分,不以结婚为目的,但是那种沐浴在他者关怀的目光中倍感呵护的感觉,和情侣的感受是如出一辙的。正因为有被关注、被尊重、被赞美、被同情、被支持的需求,所以我们都渴求身份。

2、势利倾向

势利的病症是群体性的,在势利者面前我们深受伤害,却又无力改变,其实,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扮演着势利者的角色呢。传媒的发达,把社会精英们的动向瞬间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更是成为势利的发动者和鼓吹者。而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阿兰·德波顿告诉我们: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

3、过渡期望

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水准也空前提高,但是我们并不会因为远离食不果腹的日子而沾沾自喜,也不会有着比古人更为发达的医疗及通信条件而喜笑颜开。因为,我们的比照群体是我们周边的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后,更是加剧了我们的期望、羡慕、嫉妒以及势利。卢梭说: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富有,要么给他很多的钱,要么限制他的欲念。然而不幸的是,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欲望成了难填的沟壑,期待与梦想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与之同行的是挥之不去的焦虑。

4、精英崇拜

精英崇拜的社会中,等级并非固化,每个人都有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唤醒你心中的巨人”,成功人士的奋斗史激励着每个人赶紧行动起来。贫富的差距在加大,在精英崇拜文化中,贫穷不仅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羞辱。

5、制约因素

世界经济大环境、行业动态、雇主盈利模式、机会、才能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与我们恒定不变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身份焦虑的第五个原因。

二、解决方法

1、哲学

在接纳任何来自他人的评价之前,引入一个“理性”的盒子,运用自我的理性进行判断,是真实的,就纳入自我形象之中;是虚假的,就一笑了之。奥赛留说:“是否每个人都会轻蔑我,这是他们的事,我自己的事就是保证没有做过或说过任何可以遭人轻蔑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的一句台词:没有蠢人,只有蠢事。哲学,就是理性判断,而不让各种情绪化的、别有用心的、有失偏颇的评价影响心境,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以及痛苦。

2、艺术

在看此书之前,我一直非常赞同龙应台先生在解释艺术、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时所运用的比喻。她认为艺术就如同水畔杨柳的倒影,哲学就如同迷宫上方的星空;仰望星空,我们才能走出现实之困境;而没有艺术的现实,就如同没有了倒影的杨柳,少了美,少了情趣,乏味而单调枯燥。

不过,阿兰·德波顿援引阿诺德提醒我们,艺术更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艺术还是对生活的批判,通过帮助我们发现美丽,了解痛苦,点燃心中的敏感与热情,试图来纠正现实中的各种谬误。

3、政治

反观历史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形态,就能看到对于身份的理想标准一直处于流变之中。马克思说:“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米歇尔·福柯说“话语即权力”。当我们的气质与才能幸运地符合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时,就比较容易获得体面的身份;而当我们行走在时代呼吁的精英之路上倍感艰难时,我们到底应该听从内心还是时代的呼唤?阿兰·德波顿并没有为我们揭示答案,只是用罗斯金的话提醒我们:“财富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指从蝴蝶到书本再到微笑的所有东西。”“除却生活别无财富,而生活饱含着它全部的爱的能力、快乐的能力以及欣赏的能力。”

4、宗教

当我们在思想上切断了与宗教的链接,就会把目光聚焦在今生今世,今生今世的成功就是全部意义所在,于是,焦虑加倍滋生。而如果,我们心中装着1000年或者更长久的历史,我们来到宏大的自然景观面前,或是来到历史的废墟之地,重新审视焦虑的问题,或许就会发现那根本不足称道。无论是宏大的自然景观,或是废墟,亦或是宗教建筑,都能带来一种无尽时间、无穷空间的感受,从而让心灵去体验无时无刻不在、自有永有的存在。同时,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减少我们的追求之中世俗的成分,增加精神的内容;从而获得一种更加真实、更加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三、启发

读完此书,我对于身份的焦虑有了崭新的认识。摆脱“焦虑”,并非正确,摆脱“过多的焦虑”,才对。有焦虑是正常,过多的焦虑就具有破坏作用,用阿兰·德波顿的话就是“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阿兰·德波顿纵横开阖,深入剖析身份焦虑的来源;融会古今,博采众长,为我们开出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药方,使我们得以近距离地审视这一问题,也据此审视我们的人生。哲学的理性思维、艺术的批判视角、政治的权力话语,宗教的无限永恒,秉持这些精神上的利器,去思考人生,获得一种全新的姿态去度过余生,尽人事以听天命。

遗憾的是,阿兰·德波顿在书中一次都没有援引中国的诸子百家,而我在阅读过程中却屡屡涌起这样的感慨,我们的先哲不也有过相同的观点吗?

比如,当阿兰·德波顿说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纳入“理性”这一哲学盒子时,我想到了庄子,不仅有理性精神,而且更加执着。《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权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当阿兰·德波顿说艺术具有对现实的疗效作用时,我想到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当阿兰·德波顿援引卢梭说幸福的途径有两条,要么降低欲望,要么增加财富时,我想起了“知足常乐”以及孔子夸赞公子荆对待财富的态度,“苟合矣”、“苟完矣”、“苟美矣”,公子荆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快乐也始终不变,因为他能够在各种不足的状态下都感到满足,“够了”,“可以了”,“太好了”;在不完美中感受完美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

当阿兰·德波顿例举亚里士多德来说明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反省自律,容易走向极端的观点时,我想起了老子的:“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及孔子的“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当阿兰·德波顿说身份焦虑的背后,普遍的是基于我们对于“他人之爱”的需求时,我更加感到了我们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刻与伟大。《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三宝之一宝是“”;孟子的仁者人;墨子的兼相交相利。如果我们对他人多一些宽恕,心中多装一些慈爱,无时无刻不为增加世界上的“善”而努力,这样一个物资富饶的世界会有更多的美好。

相关文章

  • 了解“焦虑”的成因,只为更好地生活|《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文:张慧姝 对于身份的焦虑,现代社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有焦虑,说明仍有向往,是好事;而过度的焦虑,让幸福感降低,...

  • 《身份的焦虑》你了解自己的焦虑吗?

    第一次看到《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便被书名深深吸引。在尘世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焦虑,但我们只是一味的陷于焦...

  • 人人都有的病,焦虑

    “焦虑”这个词高频地在各个媒体文章里出现,“知识焦虑”、“身份焦虑”、“分离焦虑”、“考前焦虑”、“越科技越焦虑”...

  • 关于工作

    比起为身份焦虑,更多的人是在为生存焦虑,工作是为了生存,然后才是身份,物质自由的人才会思考为了什么生活。 身份焦虑...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作者阿兰·德波顿 焦虑,似乎是现代每个人的通病。路上行色匆匆的人群,拥挤的地铁上捧着各类资格证书辅导资料的通勤者,...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人们对于身份等级的追求,随之而来的焦虑一直困扰着各个社会个体。 但是,究其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人性...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文/爱看书的朵拉 让人深思的一本好书。本书结构很清晰,分为焦虑的起因和解决方法两大部分。 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引用了...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代表作包括小说《爱情笔...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导言 “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

  • 《身份的焦虑》——焦虑的起源

    物质的极大满足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身份的焦虑。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所得,很多时候,我们把自...

网友评论

  • 傅青岩:有段时间我有文字焦虑症,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把它编辑成文字来形容,所以我没有日更了,把重心转移到生活中了
    姝写光影:@傅青岩 身体为重。生活与写作,要把两者协调,对身体有益为度。日更太疯狂,周更也可以。
  • 满春清梦:最近在读他的哲学的慰藉。总能给人一些启示,摆脱这种焦虑。
    姝写光影:@孤独的小凌 :+1:他的书都值得一读

本文标题:了解“焦虑”的成因,只为更好地生活|《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fd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