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担当者共读打卡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这本童话故事要求读1-4章,我读了第一章,陷入了云里雾里,不知道文中要讲什么,究竟要把读者带向何处。由于不清楚内容,所以没办法打卡,我只好再去看严盈侠老师讲的整本书共读《小飞侠 彼得.潘》。看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渐渐理清了文中的脉络。
《彼得·潘》讲的是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小孩,受到由空中飞来的神秘孩子彼得·潘的诱惑,跟他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时,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梦幻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除此之外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孩子们梦里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带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在孩子们看来,没有妈妈也照样可以过得很快乐。可是慢慢的,这些离家的孩子——尤其是大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永远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到“梦幻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
童话都是有隐喻的,《彼得潘》一书中的隐喻更深刻,我们来看看彼得潘是个怎样的孩子:爱出风头,调皮、喜欢游戏、有一颗童心,永远保持着快乐的初心。我们再来看一下文中另一个主要人物:胡克,是一位海盗,跟彼得潘势不两立,外表凶狠,但始终保持高贵者的风度,胡克船长一生都在追逐名利,权利欲望特别强。他的地位越高,内心就越孤独。很多时候是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胡克虽然在永无岛上无人能敌,但越是这样,他越是高兴不起来,他的眼神总会表露出一丝忧郁。
彼得潘和胡克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在实际生活中,太多的人为了追逐名利,身心俱疲,等到他们功成名就时,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如我认识的几位老总,他们的身价都上亿了,但每天活得并不开心,他们身上赋予的压力和责任太大,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要怎么来赚钱,他们比平常人都要忙,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实际上他们内心很孤独,他们需要安慰,他们甚至向往普通人的生活。但身在江湖,想脱身却没那么容易。这类人像不像胡克船长啊!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叫《巨人的花园》,巨人看到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很生气,就把他们赶走了,等到冬天时,他一个人住在花园里感觉到无比的孤独。花园那么大,那么豪华,却没有让他快乐起来。后来他把围墙拆了,让孩子们重新到花园里来玩,孩子们的笑声迎来了春天,温暖了巨人的心。
快乐缘于热爱,彼得潘虽然调皮,但他内心善良,富足,心无杂念,他不功利,不会去算计别人,敢想敢干,活泼开朗,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有他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这也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种人。他们虽然普通,但知足常乐,孔子对弟子颜回有很高的评价。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其为贤人,认为他是自己“德行”科最优秀的学生。并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然清贫,但他活得很快乐,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富足,只要能吃饱就够了,不要求山珍海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我想首先是快乐、幸福。物质精神再丰富,如果内心空虚 ,也注定不会幸福的。把孩子培养成快乐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活着也是一种能力。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怀着一种空杯心态,无欲无望,追求生活的本真,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纯粹的热爱才是创造的源泉。如宋代诗人苏轼一样,上能陪皇帝,下能陪乞儿。
在新网师,一群尺码相同的人相聚在一起,啃读经典,品味孤独,从书籍中汲取生命和成长的力量。这群人当中不泛退休教师,他们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受此折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新网师,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将重新安放,你重新追寻到了自我生存的价值。享受孤独,在书籍中寻找快乐和幸福,这才是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之处。这样的人生才没有白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