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个人创作的文章,如果内容远离“国是”,其作用就是愉悦自己,省悟世人。如果切入国事较深,又能高瞻远瞩,观点深刻,既揭露现实弊端,又提出改进良方,便可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凡引人入胜的文章,都能切入世道人心,不吟花弄月,不无病呻吟,不卖弄自我,不背离人道。此类文章,虽不会跻身“盛世之列”,也会省悟人心,催人奋进。
当前,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写文章就要善抓主要矛盾,解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分析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就是文章的“立意”“文眼”。写文章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有亮点,有活力,抓人心,振精神。
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生万物,心生欲望。美好愿望源于内心,喜怒哀乐源于内心。虽然每个人的理想各不相同,环境不一样,立场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信仰不一样,但共同企盼的目标都是“美好”。推动实现美好的载体是文化,而文化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文字化,二是人文化。
写文章就是文字化的体现。写文章的人不仅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总结人生的经历,还要让别人看到人生的成长,社会的希望,文明的延续,时代的进步。给世人点一盏灯,亮一条路,这才是写文章的真实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想写什么,写的目的是什么,写的怎么样,只有本人的寸心知晓。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方兴未艾,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出现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创作者普遍文化底蕴缺失、单纯追求眼球效应,重技巧轻内容、重娱乐轻现实、文笔粗糙,格调不高,粗俗浅簿,质量偏低,严重注水。因此有不少作家放言99%的网络文学都是垃圾文学,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现状令人堪忧。
如今,自媒体发达,文章随写随发,可删可改,不受限制,很多人或是为了爱好兴趣,或是为了挥洒心情,或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是为了赚钱谋生。随意涂抹,不计后果,背离初衷,忘记了文章要给人美感,给人警醒,给人启迪,给人思考,给人力量。
在中国古代,写文章的意义非同凡响,统治者以文采高低来衡量人才,选拔人才。文章优劣决定着一个人的进身之阶,命运成败。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治国理政,造福百姓,只看锦绣文章。因此,古代的文人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经天纬地,忧君忧民。文章之神圣,让人有“文章千古事”之感叹。
物事同源。在任何历史环境里,文章都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触着历史的脉搏,牵动着历史的神经。写文章的人呕心沥血,精雕细琢,通过艺术加工升华,将文章展现于世人。文章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深远故事,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艰难困苦。写尽了四季之更替,变迁与沦丧,分争与纷扰,人性与道德,生存与命运。
写文章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是玩世不恭者自渎的器物,不是沽名钓誉者炫耀的工具,不是金钱祟拜者攫取的手段。它是冲锋号,它是布道者,它是安魂曲。作为一个有良知道义的人,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传世的不朽之作,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道尽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如一部意蕴深厚,高潮叠起的戏曲,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世间风云,展现人间百态。独具特色,各领风骚的人物铸就了历史的英魂,锻造了民族之精神。
《史记》向世人展示了忠君爱国的臣子,舍生取义的志士,宽容智慧的君子,正直节义的文人,慷慨悲歌的壮士。用人物传记的方式,编辑兴衰更替,书写不朽史诗,传承民族精魂,闪耀着正能量的光辉。
作为一名喜欢写作之人,我们做不出司马迁的成就,但要有司马迁的风骨。从古至今,文章之路劳心劳力,曲折无比。真正的文章,要经得住岁月风霜雪雨的洗礼,经得住历史兴衰变迁的考证。要发掘现实和厚重,凝聚精气和灵魂。在繁华落尽的历史沧桑里,引领风骚,展现魅力,弘扬正气,醒悟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