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名家写作课堂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如何避开“东施效颦”般的文学创作

如何避开“东施效颦”般的文学创作

作者: 三品茗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17:14 被阅读0次

    评《文学风格七讲》:

    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名家的作品好,能够知道好在哪里,但自己就是写不出来。

    读武侠的,不会喜欢看言情的小说,但是为什么喜欢看言情的人也不正眼瞧我的言情小说呢?

    这是许多人都会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武侠和言情是不同类型的题材故事,但言情内部也是分成好几种风格,哪怕同样是相同的主题。

    而这本书就能为我们的作品加特效,5毛钱的特效。对你没有听错,就是5毛钱,因为这本书的定价只有0.49,比5毛还要便宜一丢丢。

    文学风格七讲/图片来源:豆瓣

    《文学风格七讲》主要是围绕文学风格来展开,那么学习这个文学风格对于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帮助呢?

    文学风格,是文艺学、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风格的建立,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致;风格的多样化,则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学繁荣的标志。

    每个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令自己满意,并且同时能够得到别人认可、赞赏、惊叹的作品 。那么,我们究竟是写李白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想象丰富的作品,还是杜甫这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写实风格观察入微的作品,还是李清照这样“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黯然神伤的作品呢?

    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并且还会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那么,刚开始写作的我们就如同璞玉,等待雕琢,而知道该如何去雕琢,就能够事半功倍。

    《文学风格七讲》就是一本适合学生、教师和文艺爱好者的读物,但是前往不要以为这真的只是一本普及读物哦。无论是文中的旁征博引,还是对于文学风格独到的思考,都足以证明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全书共分七讲:风格的涵义与意义;风格是怎样形成的;风格的基本特征;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风格的多样化;风格与流派;中国古典风格理论概说。

    作者先是把风格的涵义进行论述,再说其意义。

    接下来就是风格的形成。在这里作者在前人的思想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将原因分为主观和可观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就是第四章的内容: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我们现在身处于网络化时代,一切都在求快,阅读同样存在这么一个趋势,如轻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通俗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个风格的影响。

    主观原因就是:生活实践、受到的思想、艺术影响和心理功能。前面三者都可以笼统的归纳到教育学习当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人面,都会对我们的创作进行影响。心理功能则是个人的性格体现,生性猜疑多虑的人在进行逻辑性强、说理性强的创作时有优势,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人在进行抒情叙述类创作时有优势。

    那么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然后按照书中的介绍,来找到自己喜欢、自己适合的文学类型来进行锻炼。

    第三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作者将其分作五个方面:独特的题材和主题挖掘;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的形象塑造;独特的情节处理;独特的艺术技巧。

    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于分辨文学风格的依据。

    契诃夫擅长写小职员、小公务员的题材,毕竟牢牢抓住他们那种市侩的嘴脸。

    李白作诗用清酒,而杜甫用浊酒,诗鬼李贺诗中的颜色都是“冷红”、“愁红”、“堕红”、“寒绿”、“颓绿”,这是他们在文学语言上的差别。

    契诃夫写人物外形,总是轻描淡写,好似漫不经意,其实是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来加以渲染,简洁而凝练便是契诃夫塑造人物形象的风格。巴尔扎克则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则是尽可能的详细,在描写高老头的时候,面部五官没有一处落下的,甚至写上了腿肚子的圆周长度。

    类型小说的情节大多是类似的,似乎很难写出什么新意来。但《聊斋志异》却是以情节处理的奇特性和曲折性来著称,如《促织》、《胭脂》、《张鸿渐》,往往只有一千多字,却能够让情节一波三折,令人目不暇接。

    成熟的作家,往往都带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技巧。作者举了杨朔的例子,杨朔的作品中往往将衬托、反衬的手法,用的出神入化。

    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出了崇高风格的五个方面: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感情;修辞手法的妥当运用;高尚典雅的文辞字句;庄严而生动的结构布局。这五个方面实际上也恰恰是文章的章法所在。文章构思需要章法,而行文却往往要越过章法,因此也有的作者说,好文章往往是来自天意。

    第四章介绍的是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这三个风格在文学当中留下的痕迹及影响。

    第五、六、七章介绍的是一些文学史上面的事情。比如曹丕在《典论》中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文学风格雏形的代称,而刘勰继承了这种说法,并且在《文心雕龙·定势》中继续阐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同样继承了这个观点,认为“气”在文章中的充盈和流转,就会出现相应的语言节奏,或冲畅,或舒徐,或沉郁,于是,特定的语言风格就产生了。

    这本书前半部分,在于让我们了解和认识到文学风格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学风格,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的风格特点。

    后半部分,则是古代文学史当中流派的发展和斗争,以及文论中的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许多进行创作的人都会去研究《文心雕龙》,将这本书后面的章节当作《文心雕龙》的注解,也自然是非常合适的。

    这本书只要不到5毛钱,但是给写作带来的好处,绝对超过5毛钱特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避开“东施效颦”般的文学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lx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