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0713/5b950bbe94f6aa14.jpg)
前段时间先生在看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我往来过去的时候瞄过几眼,看电视人物的着装还有对话像是上山下乡年代的电影。既然是连续剧,必定会从彼说到今,摆开了一副从头说起的架势,且看上去家长里短。我对这类连续剧向来不感冒,总觉得节奏拖沓,情节雷同,像老太太裹小脚的布条,又臭又长,老年人打发时间正好。我打趣先生“哈呀,老年人了,看老年电视了”。先生一时也不理会。因就餐时一般都开着电视机,先生看兴正浓,我也不好抢了他的遥控器,也就跟着断断续续地看。看到后来被吊了胃口,最后几集我也跟着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先生回敬我“怎么你也看‘老年电视’”。
因我们看的是网络电视,交了费就是vip会员,vip有跳过片头片尾的特权,所以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部“老年”电视连续剧的导演、原著是何许人。某一天,先生忽然说起“你听说过梁晓声吗,听说很有名,《人世间》就是他写的”。
梁晓声在文学界那可是如雷贯耳,我看过很多他写的小说。先生不好看书,对此人名没有任何印象。他此说的目的其实还是耿耿于怀我给他戴的看“老年电视”的帽子——既然是你推崇的作家写的,那还是老年电视吗?
就因了先生这么一说,我又有了一窥原著的欲望,对于影像我更倾向于文字的表述,于是网购了全套《人世间》,上中下三本,一百多万字。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看完。
不说行文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一个声名显赫的作家写的小说,这些自然是无可指摘的,单论小说意义内涵之类,这是我目前在求解的问题——小说的意义到底该体现什么?
《人世间》写的是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几个子女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径,以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展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方方面面。历史进程中不同阶层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视角引发的不同的思考。整本小说读下来给人恢宏博大、波澜壮阔之感,确实是大手笔,值得一读。
读完掩卷细思,小说体现的仍旧是目前各条线路都在竭力提倡的“彰显正能量”。所有的负面人物、阴暗色彩都只是陪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主旋律仍旧是好人有好报、付出终有回报,个人的牺牲、个体的灭亡在时代的车轮下都是无可避免的。小说着重体现的是一种大局观,描写的是一个大场面,能让人听见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的大场面。在轰隆的历史车轮前,所有的个体都是渺小的,甚至无足轻重,如蝼蚁一般倒伏在车轮下,是哭是笑都被车轮声淹没了。小说写得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等我看完第二遍再品咂。但目前没打算看第二遍。
看完了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小说,我似乎又回到了正常可以安静看书的状态。好久没有好好看书了。也不能说没看书,书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每天也必定要摸一摸看上几页,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翻几页,像是看到桌上有零食,随手拈几个吃吃,却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吃顿正餐。各种焦灼侵占了我清闲的时间。而这本大部头看下来,人却忽然安静了。一样的日子,一样的嘈杂,安静了,天也高了,地也阔了,然后又能吃饭、上厕所间隙看书了,嘈杂的从来就不是外界。
先生见到《人世间》这个书名,立马还击“不是老年电视嘛,怎么还买回来研究,看上老年小说了”。
一个看老年电视,一个看老年小说,正好,一对老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