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老师在书中对于工作在越南和旅居越南的中国人给出了两个新名词--中国干部和越南姑爷。
我就是属于书中提到的中国干部,但是我们私下里还是把大陆过去的干部叫陆干,台湾的叫台干。因为现在80%的鞋厂都是台湾的,还有15%的鞋厂是韩资的,仅有零星的鞋厂是大陆注资的,我提到的这些鞋厂都是做国外订单的外销鞋厂,不包括国内的品牌,像安踏李宁等。我已经在台资鞋厂和鞋业品牌商里工作了20年了,因为鞋业的转移,我也就跟着去到了越南和印度,也就变成了施展老师书中的中国干部。在大部分的台资鞋厂,经理以上的职位很多都还是台湾人,而中层主管这一部分人就是陆干,他们是负责衔接技术转移的一大群中国干部,他们很多都有超过二十年的生产管理/技术经验,这一部分的隐形知识,对于制鞋技术的理解,现场的生产管理,都需要他们来和越南员工来做这个中间的桥梁。其实这些中国干部的群体依然适用在其他制造业国家,印尼/柬埔寨/孟加拉/缅甸/印度/非洲,都能看到这些中国干部的身影。
这部分中国干部因为在台资鞋厂工作的时间很长,他们有些也积聚了技术和人脉,就跳出来鞋厂自己成为了配套厂商供应鞋厂的部件。仅仅活跃在南越以胡志明为核心周边的华人就有约50万人,甚至更多。因为越南的气候常年都在26-35之间,饮食习惯也和国内广东粤菜口味接近,甚至很多越南人都会讲中文,就逐渐地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干部/台湾干部来到这里工作和定居,他们中的小部分人就演变成了越南姑爷。
因为外国人是不能在越南买地的,通常买房或是建厂,都只能有五十年的土地使用权。也只有越南国籍才能买断土地和房屋得到永久使用权。再加上越南女人身材好人漂亮,这就更加吸引了这些中国干部愿意娶一个越南媳妇,甚至有很多中国干部离婚了,再娶的也是很多,在此不做道德评价。因此这些固定资产和开工厂的注册法人都是越南媳妇,可一旦出现婚变,越南姑爷们就只能净身出户,辛苦了半辈子的财富就全变成了越南媳妇的开心一笑了。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也认识了很多这样的越南姑爷,也有一些就是碰到这样的遭遇,说起来都是泪啊,结婚有风险,娶妻需谨慎。
当然也有很多娶了越南媳妇生活过得很不错的,结婚生子买地建厂,可接下来又会碰到政治和文化身份上的困境,或者说是困惑,最核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出生了,到底应该是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送回国变成留守儿童?或是读越南学校,再或去价格高昂的国际学校? 都是摆在越南姑爷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再来就是当孩子十八岁成年后的一个身份的选择,到底是选择什么国籍,无论哪个选择,对于双方父母心里都不会好受。我的这些越南姑爷朋友们,他们还是会几个月回国一次,因为生意还是需要和国内做衔接,但是老婆孩子并不会随同。多数的时间里,孩子还是会接受和认同的越南文化更多一些,我想把这些孩子叫做越二代,当这些越二代成长起来结婚生子,有了越三代,他们对于中华文化/自己的根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淡薄。
每次谈到制造业,都是关注的国家政策和产业动向,很少有人会专门来谈到这些微观层面个体的人。而正是因为这些“人”,这些从中国转移到,溢出到东南亚国家的中国干部/越南姑爷,他们撑起了整个产业的转移。正是这些群体构成了中国产业链和新制造国家的桥梁,是他们让整个制造业的环境和秩序可以顺畅的运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