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房时明明花了100平方米的钱,收房时测量却只有70平方米,原因就是公摊了30平方米。这要是在一二线城市里,一平米几万块钱,这还不得让人欲哭无泪。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99582/b73a1fe7f4be3634.jpg)
不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一项新规征求意见稿显示,房地产交易将正式告别“公摊面积”,近一年来舆论密切关注的“花100平米的钱只得70平米的房”现象有望终结。
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在这38项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有一份全文3.1万字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部分2.4.6条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
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房屋应由套内面积来进行交易。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出台这一规定主要是因为:本条是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每个住宅用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主要以建筑面积进行交易,这样会出现同一项目的建筑面积相同而套内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以此加剧“公摊面积伤民”的矛盾。
如果购房者急着买房,还未来得及等到公摊面积正式取消,那该如何规避公摊风险呢?
向开发商索取明确公摊数据。对于购房者而言,最害怕的就是开发商在公摊面积上动手脚了,因为你可要求开发商给出明确公摊面积的数据,一般需要整栋楼的建筑面积、楼内所有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不属于公摊的建筑面积等等,方便购房者大致计算公摊面积,做到心中有数。
索要以及查阅有关资料。当然了,为了以防万一,购房者你还需要做更多的准备,比如,索要以及查阅有关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房屋的设计图纸或者最终的设计方案、最终面积报告、关于公摊面积的数据及其计算方式和文件等。
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公摊面积。规避公摊面积风险最有效的一种办法,那就是: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标明有关于房屋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的具体条款,尽量约定好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字,也可在合同的附件写明。如果在收房时发生纠纷,交易双方可依据合同解决,维护自身的利益。
拿起法律武器。为了以防万一,由于公摊面积细节较多,因此,买卖双方很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歧义。如果协商不了,那么购房者就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浪费过多的人力与财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