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质》
第6章
人形变色龙
我是性格多变的我
摘要:
抑郁症在贫穷和低教育水平的人群中更普遍。一种理论认为贫穷不一定是抑郁症的根源问题,而是贫穷反应了缺乏价值的处境,即个体缺乏为生活做出努力的能力。就像施加在狗身上的不能避免的点击,人类的习得性无助导向了认为处境不会变得更好的消极宿命论。一个解决方法是通过选择来给人们赋能。某些人会认为财富让人们拥有了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禁锢在无法逃避的生活中。如果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能对生活造成任何变化,人便有了绝望的基础。对于控制感的需求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来说都是同等重要。
相对论解释了为何当人们知道同事挣得比自己多时会不满。劳资纠纷往往与绝对工资高低的关系较小,更多的是源于与公司内其他人工资的比较。当我们发现银行家们在经济危机中的收入时,普遍大众都愤怒了。而银行家们往往感受不到高工资高收益带来的快乐,因为他们总是在与其他成功的银行家比较。
群体不会导致去个性化的发生,只是因为情景需要暂时占了上风,而自我则属于从属地位。
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进行分类,是因为在面对陌生人时,知道他们的来历会降低打交道的难度,从而减轻大脑的工作负担,加快反应速度。
在东方社会中,个体总是倾向于讲自我置于社会情境中进行考量,这种对人际关系的看重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东方人的社会惰化不如西方人强。
只有在学校教育开始后,东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才逐渐显现出来。
受文化影响的内容不仅有你能看见的,还有你看不见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对周边发生的事情都非常了解,但实际上,除非倾注了特别的注意力,许多显眼的事物都常常受到忽略。这就是找茬游戏的关键所在。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观点差异很容易便可以被逆转,这表明它们并非坚如磐石。
我们对群体与自我认同的观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遵从群体规范,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修改这类观点。
自我幻象虽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却是由人们周遭的环境塑造而成。
我们很容易接受各种刻板印象与失真信息,它们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我们显然也比自己想象中更容易为他人所左右。
如果想要做到平等待人,坚守自我,我认为第一步便是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偏见是时常存在而非偶然出现的,并非如泰菲尔等人发现的那样,偏见在群体心理中根深蒂固。
感悟:
我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也是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