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日记50天写作营】的更新版课程内,我特意增加了一周的内容:社会观察。一些妈妈反馈:好难,孩子不会写,孩子没东西写。这个的确已经在我的意料之中了。为什么会设计这个内容呢?
虽然写社会话题的作文,一般不会在小学出现,而在中学会出现得稍微多一些。但等待孩子中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们对这个点,完全没有感受的。后来我跟孩子们聊,发现了问题。
咱们孩子们,与社会的接触点太少了。早上家长送,晚上家长接,很少坐公交或者地铁的。平时玩,也只跟熟悉的孩子们玩一下。然后,他们不必做家务,不要去买菜等。孩子们几乎就与社会给隔绝掉了,接触的人就是家人、老师和同学。因为中心任务就是学习。这样的成长经历,自然不会对社会、对身边的陌生人有什么感觉,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但现实如此,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直如此。其实,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想要孩子打开对社会的观察,只要要利用一些接触社会的点,有意识带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了。稍微留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带孩子们坐地铁的话,就可以让孩子们观察观察地铁的人与事,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我给大家举例一个。
1.不同城市地铁的差异。
我带孩子广州玩的时候,坐了广州的地铁,就带孩子观察到了一些不同。比如,北京临时买票,是一个方形的卡片;广州的,则是一个圆圆的硬币一样的东西。北京地铁广告很少,广州地铁广告很多,连播报里都带着广告。广州人对做生意、对商业就比北京这边重视很多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两个城市的底蕴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些,就可以成为和孩子讨论的话题了。比如说,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而广州不是。广州靠海,商贸发达,做生意的人非常多。我们这样子观察、讨论,其实就给孩子们增添了非常多的观察视角了,也是在存储写作素材。
2.地铁里穿的鞋子。
我们还观察了地铁上人们穿的鞋子,就会发现男女老少穿平底运动鞋的人非常多,即使年轻的女性,也是穿运动或板鞋居多。我告诉孩子,在十几年前的地铁里,很多男性穿皮鞋,女性穿细高跟鞋坐地铁的。当年我就是其中一个,现在也不穿了。这意味着什么呢?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舒适度的要求更高了,而对别人眼里如何看自己形象,介意感慢慢放下了。
3.消遣地铁时光的方式。
有一次,女儿观察了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她说地铁车厢里一共21个人,只有3个没有看手机。2个是正在观察的我们,还有对面一个睡觉的人。其他的人都在盯着手机看。这就是典型的智能手机时代的特征——人人都变成了手机控。
我给大家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什么呢?其实我们只需要留心一下,很多人群的细节,都能反应出时代的变化。而我们带着孩子们观察、思考,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都能起来,写作自然不会缺少想说的。
群内,球球妈妈也分享了自己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以下为她的文字:
我觉得观察社会,一方面先从感兴趣的点入手。我家两个孩子有时间就会看电视台的《红绿灯》节目,喜欢观察和车有关的事物。比如我家门口的92路,从油车换电车了;651平时都是带铰接的长车,有一天看到了一辆短车;开车在路上,发现路边站台出现了报站的显示屏;遇见第一次见到的公交车,会迅速去读这趟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遇到大卡车还会说,“这辆车不能在三环上开,属于违规的”,“那辆车遮挡号牌了,要不要随手拍一下”……
我也曾经带着他们去观察记录,早高峰时段哪趟车人多,哪趟车人少,统计我们最常上的是哪趟车,想想为什么。为了探究92路早高峰时段车辆到站间隔时间长的原因,我们特地早上坐到了总站,再从总站坐回来,问司机和车上的保安哪里容易堵车,然后观察路况,分析具体原因。
球球妈妈的这段分享,是一段极其经典、深入的社会观察指导——当然,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思维的观察。如果再加入一些感性部分,就更加棒了。比如,高峰时段,等车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是什么?他们的感受会是什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那么,这一段观察,就同时具备了理性和感性的力量了。孩子们做研究也好,写作也好,都有东西可以写。
总而言之,我们养育孩子时,多走一步:平时下意识带着孩子们观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孩子们一方面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一方面也对这个社会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能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
最后,也倡议大家平时陪伴孩子们时,也带着孩子们观察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