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作比较文化研究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寻轨迹,究因果。二是查中介(冲突焦点或传播途径),析成败。三是列平行,判同异。
2.朱熹的《四书》,特别是《大学》,好比同时期的但丁的《神曲》、罗摩奴阇的《梵经吉祥注》,都托名古籍和古人,而实际是提出方案和思想体系,以求解决自己所处的世界中的迫切大问题。
3.《四书》的结构:《大学》——政治纲领。《中庸》——哲学核心。《论语》——基本原理。《孟子》——思想体系。从结构上可以看出《大学》是个政治哲学的完整纲领,是为统一天下而作的。
4.在“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根本纲领上,果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都可以纳入一个大系统中,只是实施方案和着重点和解说不同。就宇宙观说,这种思想可以上溯周易卦爻和甲骨卜辞,都是将宇宙建造为一个稳定的系统。
5.说是不懂吧,讲的句句都懂得;说是懂了吧,并没有全懂。只能重复老师的话,不能说出自己的话。自己不会解说,那还是没有懂。
6.书的阅读是可以分层次的。一点建议:一是把文言当白话读。二是可以跳着读。古书哪能处处懂?三是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四是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读书不是为应考。读书“为己,而为人乎哉?”深浅只能由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7.咒语就是供记诵的扼要语言,以语言表达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暗示有神秘特殊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以世俗的形式表达非世俗的内容。
8.信仰的特点是不讲道理,不能讲道理,认为真理不需要逻辑证明,千言万语只是说明信仰。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行动即修行。
9.“波罗蜜多”到彼岸得度脱的修行法门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五种是修行,显而易见。宗教的出发点是信仰,归宿点是修行。
10.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为思想主体的。对至高无上者的崇拜,对美妙未来预言的信仰,对不拜不信的苦难后果的恐惧和对又拜又信而得福的向往,这些构成宗教的思想和行为的心理依据。
11.聪明人、智者,强过无知的人、愚者,因为愚者仅受情欲引导,为万物所乱,不能享受心灵的满足,几乎不意识到自己、神、一切。智者正好相反,心不为物所动,永远满足,永远存在。这不免联想到中国的圣贤的“不动心”“平常心”。
12.斯宾诺莎的思路:激情与深思同属于神性。笛卡儿的哲学帽子是二元论。斯宾诺莎的是泛神论。他只相信理性、数学,不信其他任何教条。
一行精华:
作比较文化研究三方面:寻轨迹,究因果;查中介,析成败;列平行,判同异。
读书的建议:一是把文言当白话读。二是可以跳着读。三是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四是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
触动,反思,改变:
1.读书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联想,联系到以前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作者看的书多也能相互贯通,真是厉害。
2.作者的读书建议很让我受用。这些佛家和神学家的著作都没有读过,读了作者的文章也是懵懵懂懂,但是我知道读过总比不读强,有一点点感性认识也是好的,总比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阅读舒适圈要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