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读分享:
1.如果我们有机会问妈妈,她会说她看到了什么或者是什么让她觉得你已经可以上学了?
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有两点:
第一点选择了妈妈的视角。妈妈不仅是重要他人,更重要的是妈妈的能量要比孩子更高。高能量者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更能鼓舞到孩子。
第二点是妈妈“看到了什么”。“看到”的东西是客观的,容易被接受。这样既能让孩子通过妈妈的眼睛去检视自己的行为,又不会给他带来压力。能被看到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所以看到“行为”更能给孩子信心。如果问题改为开放式的“是什么让妈妈觉得你可以上学了?”孩子想到的很可能是妈妈对他的期待、妈妈内心的焦虑,进而压力感倍增。
2.预设立场,不预设答案。
立场的预设:当事人自己一定是有力量的,改变的发生一定是离不开当事人自己的努力。
答案的不预设:当事人把改变的发生归功于妈妈。
3.评量问句迂回挖掘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努力的有效性,获得掌控感,同时为自己负起责任。
在这5分的信心里,妈妈帮你的忙有几分?你帮自己的忙有几分?
4.“你是如何帮助自己,做到……的?”
不同于常规的“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暗示作用,让当事人感觉自己是可以从目前的困境中抽离出来的,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就好像站在了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上,看待问题更全面,思维更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