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元波
清朝时期,有个孩子,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心里积蓄了太多的话要说的缘故吧,在私塾里读书,一遇到自己觉得有怀疑的问题,就向老师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老师教《大学章句》,这孩子问老师: 凭什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呢?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不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 老师回答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 这孩子立马追问: 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 宋朝人。 这孩子又犯疑惑了: 老师,那曾子和孔子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老师说: 周朝时期的人啊。 这孩子进一步追问道: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呀? 老师说: 差不多两千年吧。 这孩子说: 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怎么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呢? 老师无话可说了,只是说: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有疑就问,非常人也。
这个孩子真的不寻常。经常带着疑问读书,书读得越多,疑问也越多,每次解决了一个疑问,就像一个人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越发出落得不寻常了,学问大有长进。
有一次他看到通行版本的《尚书》里有句话 光被四表 ,读起来很别扭。经过一番考证,他认为这句话写错了,应该是 横被四表 。他把这个推断写信告诉其他学者,希望能够找到佐证。其他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检索,两年以后,钱大昕在《后汉书 冯异传》里找到了这四个字的证据,七年以后,他的族弟戴受堂在《王莽传》里也找到了这四个字。他的这个学术成果,遂成定论。
这个带着疑问读书的人,就是清朝著名学者戴震,梁启超称之为 前清学者第一人 。由 疑 而 问 ,到不断解决疑问,于是成就了一代学者。
像戴震一样 贵有疑 ,才会最终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