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们微信上一起讨论家庭教育中原件与复印件的问题,碰撞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让我感触很深,以此记录。
一、真的是父母做好了,孩子就自己做好了吗?
其实,这个要具体分析的,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从原件上去找,那为什么我前段时间那么努力地改变自己,孩子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呢?为什么朋友夫妇那么优秀,那么自律了,孩子仍是原来的状态呢?
这就值得深思了,父母原件是已经好了,但复印件是已经形成了的。现在改原件,对于新复印出来的内容是新复印件,原来的复印件是影响不了的,这样的话,怎么办呢?
就要用到另外的办法了,第一步,仍然是改原件。第二步,是用改好了的原件去深入到复印件的内部去,复印件是活生生的我们的孩子,直接抹了擦拭了是改不了的,我们得去跟他们达成一致,把之前的抹去,重新复印好不好?不好?那我们需要另想办法,用已经复印的内容去面对以后的人生,用自身的修复能力,加上父母改好后的原件慢慢地引领。跟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进行修正。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直接影响是有年限的,越是年幼的孩子受环境受父母原件的影响越大,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前面的几年(7岁左右)就是从一张白纸到内容绘制的阶段,也就是说父母原件复印的过程,7岁到12岁的青春前期就是绘制后慢慢修饰的过程,这时父母的原件仍是作用巨大。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表现就是由已经复印好的内容发挥作用了,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注意力已经慢慢转移到同伴了,父母改变原件,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不大了。特别是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更是习惯性地把父母的行为定义为“管教、责骂、不理解、抱怨等”。怎么会痛快地接受“我和爸爸(妈妈)已经不是过去的那样了”呢?
但,也不代表着他们就一点都看不到,儿女对父母有着天生的信任,他们不会马上体会到父母的改变也不会马上相信,他们会观察,会一点点考察,看父母的表现,看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如所说的那样。
这时候,智慧的父母不会盲目的去用“堵、疏、导、引”了,而是把重点放在“疏”上,疏通管道,疏通关系,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需要先疏通跟孩子的连接,清除管道中的垃圾,管道畅通无阻,沟通交流才能够无障碍。只有孩子接受你了,你输入的才有效,你想让孩子明白的孩子才会去思考是否真的有益。
二、你有你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人生
非常喜欢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原文附后)。孩子在成长中父母或者环境对他们影响巨大,但一定要牢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产品,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他们过的是自己的人生。同样的,你现在跟孩子同行的这几十年是你的人生,你是他们的陪伴者、引领者,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带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将他们送上他们自己的道路。犹如我们现在和父母的关系,我们长大离开了父母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但我们是父母、是家族的分支,是要去到属于自己的一篇天地的。
就是阿德勒说的“课题”,我们有我们的课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的课题,他人的课题我们无权干涉,但可以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的孩子尤其如此,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本自具足,我们作为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鼓励孩子发挥他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和能力。我们用满心的爱和关怀去对待他们,用最大的接纳和包容给他们空间,做他们的坚强后盾,默默地慈爱地陪伴着他们。我相信,孩子就会成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的生活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会从与父母的相处中得到力量和能量,过好我们的生活,成长自己。我们想让孩子以后有的,我们自己先努力去做到,试试看,结果会怎么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