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田园诗人陶渊明

田园诗人陶渊明

作者: 小小史观 | 来源:发表于2023-07-08 18:10 被阅读0次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

生平大事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公元398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公元405年三月,陶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余年,他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陶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陶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梁肉,并劝他出仕,陶渊明拒绝了他,所赠梁肉也没有收下。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如大家熟知的《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

作品类型:

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咏怀诗: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散文辞赋: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任性打工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田园诗人陶渊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dj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