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17111/b2ad22963a46c1d1.jpg)
作为2017下半年看完堂本光一之后读掉的最大砖头还是来好好写一下读书笔记。
罗素本身作为数学家被人所熟识,第一次知道名字是《数学原理》这本,虽然我并没有看过。西方哲学史这套应该来说能感觉到罗素对于数学本身这门学科的热爱与深入骨髓的思维模式。上下两本书大约四分之三的部分都秉承着专业客观且调理清晰的风格。适度的专业、适度的风趣、适度的深入,适度地加入了他本人对于不同哲学意见的观点,除了对于数学部分忍不住会多讲一些甚至是用公式进行推导之外,他对每一位哲学家以及哲学观念都抱着最大程度的理解以及尊重,通过历史、政治、时代的不同加以说明讲解。我曾经感叹过有这样一本书就不需要市面上再有什么奇怪的哲学史入门书籍了。
现在回想起来罗素的“崩人设”是随着年代与他逐步靠近而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离他年代越近,他下笔写下的趣闻便越多,于此同时与他本人意见相左的理论他便表达出越强烈的反对态度。这种情绪在他写康德的部分达到了高峰,他对唯心理论展现出了一系列的不满,唯一他又坐下来心平气和讨论的是威廉詹姆士,罗素称他的理论“在我看来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这位在我阅读后的感觉虽不是唯物,却也称不上是唯心。而之所以他反对的高峰是康德而不是黑格尔,也只不过因为他对黑格尔有些渊源的背道而驰发展至甚至略带有轻蔑彻底反对。同时也能看出他对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的态度,但凡沾有轻视或伤害女性权益的理论,罗素或多或少总是要提上两嘴并且定要在字里行间显示出反驳的意味。
这并不能说他写的就不好,前面的部分如果说是我在阅读了解罗素已经总结好的西方哲学史,而靠近他所处的“当代”部分则确实是“历史”——包含着不同理论的争论、争吵甚至是鸡毛蒜皮的拌嘴。当理论和逻辑渐步削减后,属于他自己性格的部分展露出来倒觉得罗素本人的可爱。
来说说书本身,商务印书馆作为品质保障纸张和印刷基本上没有可挑的毛病,从纸张开本到印刷自号的选择都很舒适,唯一缺点不知是因为引进自台版还是翻译年代问题很多人名与专有名词跟我们熟悉的版本并不相同。不过想想商务版梦的解析还叫释梦来着就习惯就好吧。
最先开始决定看这本的目的很单纯,我本身是一个相信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这一观念的人,而艺术史本身尤其是西方艺术史在我看来国人都无法超脱出我国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观看,大部分停留在艺术流派与技法的单纯讲解便停滞不前,唯一一本作为规定读物的艺术哲学薄薄一本也只是浅尝辄止,适用于入门,两年前的我如果看的话可以感觉受益颇多的程度。这本哲学史看完说跟我本身的初衷有多大的贴合吗?其实如果就功利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如去就事论事地探讨某一阶段性的历史文化来得快,甚至不如让我去五刷个基督教史纪录片,抑或是单独观看某人推崇的理论来得直接。通本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人类对自我定位的变化。有一说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自信心的膨胀,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内心越来越卑微。在日心说失去了宇宙的中心地位,在进化论失去了神创的肉身,最终在弗洛伊德甚至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这种冲击在艺术表达上不可谓不强大。那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渺小甚至绝望的观感是联系非常紧密的。
或许这本书最终并与我所关注的专业起到多么一拍即合的效益,但是确实我不后悔读,即使很多时候我都在跟远在海那边的ju大喊读不懂读不懂,甚至没有她在一边帮我远程补习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有勇气说读不懂的部分是真的读不懂。这确实是我所希望的通过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去了解西方艺术这一初衷的一环,这应该是重要的一环,但以我现在的能力与知识储备我甚至不知道目前该如何摆放它的“重要”地位。
还有很多书等着我们看,还有很多旗等着我们去拔。
先定一个小目标,来读个西方哲学史吧。———by 我们j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