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目前最高效的信息输出方式是语音。
这个结论很普通,大家很容易体会得到,但真正有意义的,是由这个结论衍生出来的思考。
请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时长30分钟的谈话录音文件,整理成一份工整、精确的录音笔录,通过键盘打字要花费多少时间?
最近刚好整理了两篇30分钟的谈话。我原来估计1篇大概要1~2小时,但现实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单篇最终耗时约6小时
而且还是在使用双拼输入法的情况下。(根据跟身边人比较,双拼比全拼速度快30%)
纯键盘效率实在是太低了。第二份录音,我就改变了策略,边听录音,边说内容,即时转文字,最后通过双拼精修排版。这边大家肯定有疑问,不能直接将录音文件转文字吗?我也想啊!但因为是方言,不能直接转文字,只能同声传译。
单篇最终耗时约3小时。
为什么效率能差那么多?
一般人:
键盘打字速度在50-60字/分钟左右;
手机打字速度在20-30字/左右;
语速在150-200字/分钟。
感受到差距了吗?所以两种方案的对比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
那么衍生的一个问题,既然人类输出信息是语音效率最高,那么
人类目前最高效的信息输入方式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几个备选项:
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
我认为这个答案并不唯一,如果你想了解一首音乐有多好听,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用听觉去感受,同理嗅觉、味觉、触觉、视觉,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对一个动物来说,各种感受器各司其职的缺点很明显,就是感受到了信息,很难将信息再传递。比如香蕉很好吃,一只小猴只能把香蕉给另一只小猴尝尝,才能完成信息的再输出。
但人类这个BUG的物种,首先发明了语言,可以只通过听觉,间接输入以上所有的感受。比如当一个人告诉你余音缭绕、香喷喷、绿油油、酸涩、粗糙时,你的脑补能力就可以完成信息的输入。自此,人类具备用听觉代替剩下四觉的能力(虽然信息丢失很严重)。
人类更逆天的是,发明了文字,用阅读(视觉)替代剩下的四觉,而且效率比语言更高!你不能10倍速听人说话,但你可以一目十行。所以,关于最高效的信息输入方式,就有了答案:
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类目前最高效的信息输入方式是阅读。
当然上面的前提是受过文字训练。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最高效的方式是听讲。
那么接下来,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哪个效率高?
如果你尝试过1.5倍速听录音,你就知道,这个速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人类信息输入的速度是显著高于信息输出速度的。这也意味着,如果两个人用一生时间,一对一传承,在不考虑信息丢失的情况下,在完成上一辈传承后(信息输入),你仍然有时间创新(输出信息),这也是人类长期发展的原因之一。
还有最后一个相关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信息输入效率最高的是阅读,是不是阅读就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呢?
学习的过程是:输入+整合。信息输入仅仅是“读万卷书”,整合是要配合实践来进行的,就是“行万里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