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的文章,欣赏有加,故发出来共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是宋朝以后每个士大夫都奉为信条的警句名言。而在
几百年前,临风吟咏出此句之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大宋仁宗朝名仕,一生三起三落,不过对于一个入仕为官之人而言,宦海沉
浮是为最正常不过之事,对于一个寒窗十几载得入凤凰池的人而言,在朝廷有一言之功才更有意
义。而范仲淹无疑做到了!
“任何一个时代,追逐名利的人必然是多数,这是人的本性,只要不
侵害他人、不危害国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能面对高官厚禄而不为所
动的人连一个都没有,或者社会的时尚是耻于清贫或嘲笑孤高,那么这个
时代必然是极端功利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范仲淹遇到了,正常情况下对于入仕之人不失为一种生不逢时,可它同时是一
种机遇。中国有句古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社会动荡之时,有志之士,有识之人往往
能发挥最大的优势与作用。百家争鸣是一例,而东汉末年则更能印证这一点,朝廷昏庸、宦官当
权、四野生灵皆为涂炭。此时群雄并起,智者尽谋、勇者竭力、仁者播慧、信者效忠。方促成魏
武挥鞭之宏图霸业。北宋此时官场颓靡虽不严重但士大夫间已然抛却孔孟老庄,追求起了功利。
如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范仲淹也凭自己的忠直唤醒了宋朝士大夫的独立精神。
那年,范仲淹上疏刘太后欲使仁宗亲政不被采纳而求自贬以示抗议,临走那天,朝中同僚皆来
送行:“范公此行极光!这一去范仲淹开始了他三起三落的宦海之路,也为士大夫之独立埋下了
一粒种子......范仲淹的第二次贬谪也是因为他直言敢谏,这次刘太后已薨逝,他谏的是仁宗。
仁宗欲废郭后,范仲淹与仁宗不断抗争,这场抗争最后以范仲淹被贬黜为结束,“范公此行尤
光!”无疑与之前相比,这次范仲淹的独立谏言如一块石子投入了士大夫颓靡的湖面,溅起了水
花但这显然不够。不过在这次贬谪中他去了严子陵钓台,拜访了隐士崔少微,崔少微说:“天子
失德,未必失天下;士大夫失德,必失天下!”这句话振动了范仲淹的心,让他陷入深思:放眼
当下,有如此之见识者有几人?还需要多久才能出现有如此见识之人?待人人皆有此见识之时,
这江山还来得及传承吗?
......他临走之时在《桐庐局严先生祠堂记》中歌咏先贤“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
风,山高水长。”但我认为此句用于形容他本人也甚为贴切,大概正是出于“后之视今,亦尤今
之视昔”的感慨吧!
后来他又作了一首《咏蚊》其末两句“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既是咏蚊,亦为咏人。范
公之心,可见一斑。因为景祐三年与权相吕夷简的争论,让他遭遇了第三次重贬。“范公此行最
光!”三次贬谪终于让那颗早已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唤醒了北宋学子、士大夫直言敢谏、一心
为国的责任意识与独立精神。既然有了意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就会顺利很多。毕竟内因是根本,
外因只是影响因素罢了。范仲淹幸运的是,他得遇明主,仁宗虽然无甚政治远见,但他有一颗怀
仁之心,认真听取意见是一个君主最需要的特质。在宋朝文臣尤其是谏官是很受保护的,太祖曾
因怒杀谏臣而悔恨,故而立祖训“不得擅杀官员”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朝代,共十八位皇
帝,这些皇帝智愚不一,却没有杀过一个台谏官员,这无疑是个奇迹,更是一种胸怀!今人论宋
朝,多言其强干弱枝、积贫积弱,可这样的宋朝在金辽虎狼环伺之境地,其寿命比唐朝还长三十
年,所依赖的正是君主的胸怀。有了制度保障,朝臣才敢直言进谏进而集众臣之智用于治国理
政。如此,政治才可清明。
“如果有了道德觉悟而没有能力,往往会爱国之余误国;没有道德觉
悟却又能力很强,则会发挥他们以权谋私的特长;既无德又无能之辈,则
会让百姓对国家失去信心”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良莠不齐之人,而君主对他们的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那些能人志士发挥
其作用。屈原就是个例子“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最终
屈原悲愤而自投汨罗,一代骚人殒身至此,这是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对国家,赵王听信敌军的
众口铄金,将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战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而对于范仲淹,饶是他
幸运,在仁宗身边也有其不小的阻力,譬如:吕夷简、夏竦、王拱辰之辈。吕夷简深得仁宗信
任,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并不是奸相,目的也不是祸国。但范仲淹在与他斗法中也损耗不少。直
到西夏入侵大宋边境,范仲淹才大显其才。
“在电光火石的时刻,一个人的本性与能力能够得到最真切的检验。
在这个时刻,不进则退、不生则死,任何虚伪的外表、空洞的言论都会被
即将坍塌的泰山压得粉碎。”
西夏李元昊大举进攻、势如破竹,三川口之战惨败,郭永等一干大将陨落使大宋形势雪上
加霜。但好在范仲淹的真知灼见终于被韩琦认同,两厢协作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范
仲淹所坚持的积极防御战略最终成功了,此次成功实为大宋之幸!
后来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领导的庆历新政虽未成功却也激活了部分仁人志士的思想
所谓不朽者万世心,使民众感受到国家的安宁和谐,唤起一代人的独立之精神,范仲淹无
疑是伟大。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以家财,资助宗族学子,开办义庄“祖宗积德百余年,才使我
有如今成就,而一族之人皆是宗族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这思想随着范氏义庄流传近千
年,所谓和光同尘应是如此,所谓家风传承,更应如此。饮水尚需思源,做人岂可忘本?家风
的传承,是将自己所推崇的思想,所践行的信条传承下去,范氏的“世济忠直”就是如此。孟
子曾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何会斩?家风传承断了,在此基础上的荣耀辉煌又可以靠
惯性持续多久呢?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罢了......
说回范公此人清风有骨、至忠至直,身上的品性道德其出人也远矣。可道德并非一个奢侈
品,并非一种被神化的品质,这种特质应流之于俗,传之于俗。如此才可让一个个部分构成整
体,让整体的作用远大于部分之和。
后人评价范公“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一个人生前让人敬佩,死后让人痛惜,永
远让人敬仰,这是他自己的骄傲,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一个时代如果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于那
个时代而言不失为一种幸事,那个时代也必让人神往!
此身虽陨
此意常在
先生之风
千古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