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作者: 改变的迷宫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22:29 被阅读0次

    提到范仲淹,最先想到的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千古绝唱不但令范仲淹成为文人士族的榜样,更是成为历代皇帝心中忠贞的臣子。明朝初年,范仲淹第十二世孙范从文,时任当朝御史,因在洪湖年间上述直怼朱元璋滥杀无辜,被朱元璋下令处死,但在观看范从文族谱时,发现其为范仲淹后人,不但赦免范从文的死罪,甚至赐给他五张免死铁卷——5匹锦帛。这便是范仲淹的精神影响力,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历史上耀眼的一颗星星。

    对于生活来讲,精神力量也许相距有点远,可对于范仲淹的作品来讲,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谓唐诗宋词,范仲淹作为北宋文学大家之一,他的词亦是时代的一个伟大作品,其中《苏幕遮·怀旧》边将其中的思想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诗将一个在外做官,异地谋生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酒”这种真实的事物表达的明澈清晰。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于公元1052年去世,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来说,也算是高寿,写《苏幕遮·怀旧》这篇文章是在公元1040年,已经51岁的范仲淹到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在抵抗西夏的军事中,独自一人上高楼,倚着高楼的栏杆,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看着面前萧瑟的秋景,不禁在醉意中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虽然对于范仲淹来说,亲人更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因为范仲淹的父母兄弟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公元900年,才两岁的范仲淹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母亲随后改嫁朱氏,范仲淹随之改名为朱说,如果范仲淹不是年少有明智之才,也许历史上将会少一个范仲淹而多一个平凡的朱说。少年时期的范仲淹便拥有救济苍生的使命,无论是为相或是为医,在他看来都是为了百姓和世人服务,拥有此种济世情怀的范仲淹方然对贪污奢靡行为不能接受,在23岁那年,范仲淹对朱家兄弟挥霍浪费的生活作风进行批评和劝告,可换来的确是讽刺:我自用朱氏钱,干卿何事!这种回应令范仲淹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恢复原名的范仲淹独自一人背起行囊到应天府求学。

    有才之人永远都不会单只才能,更多的是对世事的通透,年仅24对的范仲淹不但能够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亦是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理想是入仕为官,每天只吃大米,面对友人特备送来的美味饭菜不接受,面对路过的宋真宗不好奇,这种通透的处事哲学,是范仲淹“耿直淡泊,先忧后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基础。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便会拥有什么样的朋友,一个真心为世人付出的文人,必定会成为自己所在那个时代的一颗启明星,范仲淹的改革也许不能够说是完全的成功,可是他的新政对北宋政治局面吹去了一缕改革的春风,为后人王安石的变法铺平了道路,这也许就是“后乐”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仲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ql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