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在黄土坡坐上那辆拉客的小巴士时,原准备去效野公园徒步,但听那带有白族口音的驾驶员介绍,说西山区团结乡有一个叫乐居的比较不错的彝族古村落,距离乡里也就两三公里的路程,跟老婆合计一下,就直接坐车到了团结乡,然后走路到乐居去。
从团结到乐居是一条名为乐津路的乡道,道路不算太差,双向两车道,许是修路的时间有点早,偶尔有一小段一小段的路面坑坑凹凹的,时不时会有大车经过,扬起一阵阵的灰尘,走路的体验差了很多。临近中午,天空看不到几朵云彩,太阳当顶悬挂,行道树稀稀疏疏的,虽有凉㡌遮阳,还是止不住大汗淋漓的。
在那乡道上昏昏欲睡的走了二十多分钟,右前方一座各种鲜花覆盖、悬挂着“古耕里〞牌匾的庭院终于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下子提了起来。走进院落,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占地不足一千平米、几乎每一个角落包括墙壁屋顶都种满了鲜花和绿植的庭院,竟是一家以家常菜为主的农家乐,那么多的游客在争相拍照留念,与其说是来吃饭,不如说是来打卡游玩。
在古耕里拍了许多照片,继续往前行,二十多分钟就到了乐居。乐居源于彝语“洛吉”,又作“勒鸡”,意思是“山脚下的村庄”。村子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属龙潭居委会下的一个居民小组,又分新村和古村,村民不到800人,基本住在新村,古村用于旅游开发,做了好多民宿,住的多是外来经营者和游客。
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一个彝族为主、又有汉族白族杂居的古村落。古村坐西朝东,背靠凤凰山麓临水而建,村子依山就势顺坡延伸。房屋为土木结构,院落是传统的一颗印布局,那一栋栋的房子以最原始的姿态,顺着山势一层层绵延到山顶,那一条条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四通八达的连接着那一幢幢的半山老宅,绿树青瓦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老旧的牌坊、碑记、古训、民约随意的分布在房前、路边和那土坯墙上,还有村前开阔的田野、村口的小河、河上的石桥,绘成了一幅轻松和谐的山居图,那是一种令人很容易沉入其中的韵味。
据统计,村内连片古建筑80多栋,200多年的30多栋,100多年的40多栋,50多条纵横交错的石板小径把这一幢幢的“一颗印”盘旋着串在了一起,连成了昆明最典型的民居建筑群落,也成就了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汉彝合璧古建村落。
古村最高处的乐居大庙只有三个殿宇,居高俯视整个村寨,主殿是土主庙,土主为彝族的保护神大黑天神,偏殿则是观音殿,进门右手边供奉武财神赵公明。从大庙祀奉的神仙和佛像看,这是一个土主崇拜为主,佛教和道教等多信仰并存的地区,是云南典型的佛教道教原始宗教共同信仰的现象,留存着一种相互借鉴、多教并存、和谐相处的包容和大度,这也是乐居大庙的亮点和真正价值。
乐居古村重新打造的痕迹比较明显,虽然秉持着“修旧如旧、活化传承”原则,但重新在原地址、原层数、原风貌的基础上修缮打造还原时,多少加入了一些现代原素,感觉原味少了很多。还有,荒废的院落、倒塌的土墙、危险的房屋时不时零星的散落在石径两边,感觉整个古村的文旅布局还缺乏一种总体打造,或多或少破坏了古村的风韵。
乐居村一切的一切,都在紧跟现代文旅的步伐,民俗、客栈、酒庄、茶庄、饭店、面包屋、藏酒屋、陶艺坊、刺绣屋、民族医药、民族曲艺馆、空灵瑜伽、非遗传承街、作家和画家工作室等业态很是齐全,文化广场上还有村民经营的地方小吃和售卖各种时鲜蔬菜水果,游客正在不断的涌入,村子越来越热闹了。
徒步的艰辛,无意的闯入,认识了乐居,带来了惊喜。走过后,才感觉古村就在那里,不争不吵,那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休闲,一种喧闹中的恬静和清新。
乐居,乐居,乐而居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