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188——活着
每天与外界互动过程中,时常有觉知地活着很重要!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思维。人只要有思维,无论干什么事情就会先想一想,在脑中来个“自问”:这个事做还是不做?做了有什么益处、不做又有什么坏处?来回对比、思考、琢磨。一旦决定做与不做之后,就会坚定不移按选择的执行下去,直至取得想要的结果。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动物没有思维,一生只干两件事:一是吃,二是睡。每天也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要从自由度来看,动物们确实自由自在,走到那吃到那睡到那,见么吃么困了就睡。
要从生活意义来说,动物们图的就是吃和睡,既使长大了,对人类有用处和价值,但就动物本身来说,它并不认为自己能给人类带来这么大的意义。而人呢?因为具有思维能力,就会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有目的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对人民有益、什么对人民无益。明了这些方面以后,就会以对人民是否有益为标准和尺度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评价。
鲁迅先生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鲁迅先生这些的评价标准,也就是以是否对人民、对社会有益,以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根据。当时那个社会,鲁迅先生能意识到就很不简单了,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一直倍受推祟的原因之一吧。他辩证地看活与死的区别,把无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看作行尸走肉,虽活已死;把有益于人民的、大众的、社会的人,认为灵魂还在、精神还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虽死犹活。
现今社会,说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是否有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各自站到自己的立场来说的。从大的方面说,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益。只要是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人,我们就认为是高大上的人,也是倍受爱戴、推祟、纪念,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代言人;从小的方面说,是否对认识的人、周围的人、接触过的人有益。从狭隘的认识角度出发,就是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对身边的人、对相处过的人有益处就是好人、有用处的人。反之,就是虽活犹死的人。
作为一个人,肯定每天都要与外界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你主观意识上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国家、社会而活,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抛开别的不说,就个人而言,如果天天围绕着自己的“一亩八分地”转,就真的是活着但似死去,有人醒着但似睡着。在你觉知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很多习惯性模式,干什么事先考虑自己。久而久之,思维就产生了局限性,不利于自己的就烦、就不做。这种人没有一天会开心、高兴的,因为在他心目中,全天下的人似乎都欠他的一样,能分秒开心、高兴吗?就社会层面而言,这与“死去”、“睡着”又有什么区别呢?有的人就不一样了,在互动中会发现很多自身闪闪发光的优良品质,大的胸怀、大的气质、大的格局、大的气场,根本的是有大的责任心。与这种人在一起会感觉很开心、很舒适、很有一种依赖,感觉就是一个字“场”,有时虽不在一起胜在一起。这也许就是“醒着”与“睡着”两种不同的状态与外界人、事、物互动产生的不同效果吧。
让自己慢下来,去体验一下“认真活着”的感觉,真好!
2018年11月24日16:50 陈涛 兖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