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 一个人历尽艰难险阻,行程几万里,前往天竺(现印度)游学。
几百年后,明代吴承恩根据玄奘的故事,创作魔幻小说《西游记》。小说中,取经的不再是玄奘一个,而是师徒四人。
看完《你有几个自己》,我突然觉得,也许《西游记》里,前往西方的依然是一个人,师徒四人只是这个人所拥有的四个子人格而已。
《你有几个自己》,作者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朱建军。本书是作者“自知三部曲”的第三本书,书中介绍多个方法,引领你逐步找到、熟悉并学会驾驭自己的子人格。

01.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多个人格侧面。
意志坚强、慈悲善良、不惧辛劳,只是玄奘的主要外显人格,但是绝非其唯一人格。其内心还有其他子人格: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的孙悟空;好吃懒做、胆小怯懦、充满欲望的猪八戒;勤劳稳重、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沙僧……
在玄奘踏上西天取经之路时,遭遇各种艰辛的时候,其他的子人格就会呈现出来。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意味着这种活力、反叛让他害怕,故而一直努力压抑着。高家庄的猪八戒,平时装的很正经,但是在酒后,就露出原形了。流沙河的沙僧,隐藏在河中不被他人知道,但是依然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有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格画像,会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外显人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子人格,隐藏在我们身体。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像自己。
剖析内心多个子人格,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神奇的“拆人术”:人格意象分解技术。
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让自己放松,闭上眼睛,轻松问自己“我有什么子人格”。然后安静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识,等待他们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地出现。但是,你需要知道,这些形象未必是人,可能是动物、植物、甚至是菩萨、鬼怪。所有的意象都有象征特点,解读意象所象征的含义,你就更了解自己的各个子人格。
02.
西天取经刚开始特别不顺,不是因为所遇到的妖怪太厉害,而是因为四人有太多冲突。孙悟空责怪唐僧的糊涂,嘲笑猪八戒好吃懒做;唐僧无法容忍孙悟空的“滥杀无辜”;猪八戒则反感孙悟空对自己的各种捉弄;沙僧对于其他人的矛盾束手无策……
我们内心的子人格也是如此,子人格之间也有“人际关系”:不认识;认识但是不关心;认识但是不喜欢;认识而且喜欢。
若一个子人格不认识另一个子人格,代表自我内部的隔离。比如,一个人有着非常大方的子人格,还有一个十分吝啬的子人格。这个人认同前者,不认同后者。日常生活中,他会经常标榜自己的慷慨,却不时做出小气的事情,这会让他人觉得这个人太虚伪。
若一个子人格不太关心其他子人格,代表对人的疏离。如果一个子人格对其他所有子人格都是不关心的态度,而这个子人格占主导,这个人就会离群索居,对什么都灰心丧气。
若子人格彼此认识但不喜欢,就会造成心理冲突。比如,在工作狂性格的人心中,主导人格必定非常追求效率和成功,但是,他同时有一个很懒惰的人格。效率追求者非常轻视和讨厌懒惰者,而懒惰者也会嘲笑那个可笑的工作狂。在作者看来,这种情况最糟糕,容易造成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因为,“没有什么外在的真实的人伤害一个人,能像内部的自我成分伤害自己这么厉害。”
03.
西游记后边的历程,虽然妖怪依然层出不穷,但是师徒间的冲突越来越少,大家更多齐心协力斩妖降魔。唐僧不再念颈箍咒,孙悟空不会一生气就离开,猪八戒也不再动不动就嚷着回高老庄。
我们内心的痛苦挣扎,往往来自于内部各个子人格的冲突。
若想减少内耗,最重要的就是让子人格互相喜欢。子人格越是互相喜欢,内心越和谐,没有太多的自我矛盾,也很少自我压抑。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来访者有两个子人格。一个个子很高,装束很张扬,卷发烫成爆炸式。来访者对这个子人格有些害怕。还有一个子人格,个子要矮的多,外表是村姑的样子。
在象征意义上,模特代表的是她自信而张扬的那部分性格。但是,她对自己的这一面有些害怕。村姑代表她淳朴的一面,但是有些自卑。
在意象治疗中,作者让来访者想象两个子人格互相握手、拥抱。这两个子人格的形象马上就发生了变化,矮个的村姑一下子长高。两人并肩走在路上,都很开心。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朝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的各个子人格,努力去了解它们,接纳它们,喜欢上它们,最终达到内心和谐,拥有圆通、自洽的人生,取得自己的真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