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诲人不倦2018-05-02

诲人不倦2018-05-02

作者: 静含量 | 来源:发表于2018-05-02 15:01 被阅读0次

《诲人不倦》教案

语文组骨干教师公开课教案  徐红辉

http://www.edudo.com/85541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显然,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诲人不倦》,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生自由选择章节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加以朗读指导、点评。尤其是“也”字表示句中停顿,要提醒学生注意。

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3、明确问题:课文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4、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对“习”的意思作归纳,掌握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2、学生探讨本章节要义: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的影响。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结合发下的材料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1)请学生翻译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2)请学生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1、朗读第2章和第3章。

2、学生思考这两章有什么矛盾之处?

结合报纸:“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明确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应该是除“生而知之”的“上智”与“困而不学”的“下愚”。

3、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

【活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探讨。

(1)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2)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3)结合发下的材料,老师对其中的语句加以翻译讲解。

翻译“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曾子居住在卫国,用乱麻作为絮里的袍子已经破烂,满脸浮肿,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已经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置新衣。

讲解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据《史记》记载,子路刚见孔子时,头上插着公鸡毛,腰里佩戴公猪牙一副街头二混混打扮,“陵暴孔子”估计是连打带骂的。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就拜了师。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4)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5)探究作业:

有人以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来攻击孔子对女性的鄙视,请同学们课外找有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6)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教师引言小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潘富恩.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三)关于教育内容

1、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联系教过的内容:孔子以“六艺”教人,孔子注重音乐教育。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教学的条目,也是修身治学之次序。

2、学生朗读7.25章。

结合以学课文内容,理解文、行、忠、信。重在“忠”、“信”的课文内容联系。

3、学生朗读16.13章。

明确本章节中孔子的教育内容:学《诗》、学礼。

结合发下的材料: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翻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教师小结: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四、本课时小结:

1、朗读已学的五个章节。

2、明确内容:探讨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明确了教育的内容。

五、作业:

1、预习其他章节。

2、完成练习中相关的作业。

3、背诵有关章节。

相关文章

  • 诲人不倦2018-05-02

    《诲人不倦》教案 语文组骨干教师公开课教案 徐红辉 http://www.edudo.com/85541 【教学目...

  • 绒布峰针团队营销特种兵第八天

    2018-05-02 绒布峰针陈兰 2018-05-02 21:33 打开App 日期 :2018.5.2 星期三...

  • 草木集(Fig. 1)

    2018-05-02 于苏州

  • 跟着孔子学做老师之“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语出:孔子《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导(指导、教诲...

  • 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王东权老师印象

    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王东权老师印象 何同桂 “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是《论...

  • 诲人不倦

    first day

  • 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诲人不倦的诲是教导。倦指厌倦。比喻教导人特别耐心...

  • 诲人不倦

    读过《还有第101种方法》后回忆自己的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每年都有几个如“晓晓”一样的学困生。针对他们起初还有些不...

  • 诲人不倦

    午饭就吃了几块西瓜 ,真的有点累。这几天查房,由于来了几个年轻的转科医生,工作力度有点大。辛辛苦苦带教,引经据典,...

  • 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意思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今天又在学校级大群看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诲人不倦2018-05-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lc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