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宝庆名门】马氏家族之长鄄马之建是军委总政文工团元老级成员

【宝庆名门】马氏家族之长鄄马之建是军委总政文工团元老级成员

作者: 往事如风2 | 来源:发表于2020-11-05 11:45 被阅读0次

马一鹰/文

2020年05月24日“海内外资讯网”发布的《部队各大文工团的前世今生》一文,把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也就让我了解了父亲马之建(马子建)[1] 当年任职的情况:父亲于1951年3月从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转入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担任文化教员;也就意味着父亲进入“军委总政文工团”是在(1951年5月)正式成立之前,属元老级成员。

马之建

另外,从《党史纵横》2015年5期王永涛撰写的《从朱瑞炮校走出的总政歌舞团》一文中知道两点:一、父亲当年任职的“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是全军最强大的文艺队伍,这与四野的战斗力成正比。二、1951年3月四野炮兵文工团与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共同组建总政文工团;当时总政文工团共有213人,其中来自炮兵文工团的有114人,占54%,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有50多人,装甲兵文工团只有40多人,中层以上领导基本上都由原炮兵文工团的人员担任。

《部队各大文工团的前世今生》部分内容如下:

【海内外杂志社讯】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全盛时期。各部队文工团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红军时期,名称也几经更替。文工团经历了多少变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时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工团,就是文艺工作团的简称。我军的文工团,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1929年古田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各部队从士兵中挑选优秀分子组成宣传队。1931年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了“八一剧团”,成为我军第一个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专业性艺术团体。此后,红军各军团、方面军相继建立了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文艺团体有了较大发展,一般称剧社、文工团、宣传队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文艺工作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建设。1950年底,我军各野战军(大军区)、兵团、军(包括一些省军区)和各特种兵以及部分院校都有文工团,许多团一级部队也有宣传队。据统计,这时全军共有专业文艺单位300多个,文工团(队)员6.4万多人。本着逐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则,从1951年起全军文工团、队,除志愿军外的调整、精简、整编工作开始。1953年,原总政治部提出全军各大单位要“建立以歌舞为主有专业分工的综合性的文工团”;军、师文工团、队要实现“一专多能”。按此要求,各大军区、军兵种普遍建立了专业歌舞团或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文工团。1951年5月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各军区、军种和兵种也相继成立或调整了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总政文工团成立之初下设话剧团、歌舞队、评剧团、越剧团、京剧团和曲艺杂技团。后经过调整,上世纪60年代初仅保留歌舞团、歌剧团和话剧团。海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分别一分为二称为歌舞团和话剧团;各大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亦拆分为歌舞团和话剧团,有的还有杂技团等。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1949年8月改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原总政治部命名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下属战友歌舞团、战友话剧团、战友京剧团等。1978年冯小刚入伍,在战友京剧团当美工。战友京剧团也是当时全军唯一的专业京剧团。

《芳华》编剧严歌苓所在的文工团,网上有说是成都军区文工团。其实不是,严歌苓实际上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的,当时应该叫宣传队,属于部队业余演出团体,当时连总后勤部宣传队都是业余的。

上世纪70年代,按规定各大单位才能有专业文工团。即各军区、军兵种、各总部和海军舰队、军区空军经中央军委批准定编的文工团(宣传队)。各军、师和省军区、军分区的宣传队,尽管有的水平很高,但仍是业余的。这业余的和专业的区别可就大了,不光是编制上,待遇上也不一样。专业文工团的正式演员都是干部,最低也是正排级;业余文工团的演员算战士,什么时候提干那是以后的事。在服装上也是一目了然:干部演员穿四个兜的,战士演员穿两个兜的。不过,说是业余的,实际上不少都是吃“专业饭”的。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之建(马子建):派名永柱,字良材,号石村。1925年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自1936年起,先后毕业于新化私立长鄄高等小学堂、新化高平永固镇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廉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944年秋任隆回黄金井成达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年12月初在溆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聆听胡庶华做“读书救国”的报告;1945年春任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年3月初参加“爱国学潮”,被开除学籍,从此与三民主义青年团脱离关系;1948年任民国大学四零级副级长;1949年4月参加“民大学生运动”,从宁乡串联到长沙,任纠察团团长;1949年6月在新化参加地下党员文诚生领导的地下工作;1949年10月调中共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元月调新化高平黄信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调邵阳地委整编;1950年底,作为随军记者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调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学习。自1950年6月初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湖南省隆回县第三中学。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一生钟爱诗词、文学、曲艺创作,代表作有“乐府诗体”古典诗歌《少司命》。

[2]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庆名门】马氏家族之长鄄马之建是军委总政文工团元老级成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mo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