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公园里,阳光明媚,嫩绿的草坪像毯子一样铺在和缓起伏的地面上,曲径通幽的小径上铺着青石板,两边花团紧凑,争奇斗妍,因势而栽的各种景观树高低错落,枝杈相接,郁郁葱葱,或宽或窄的树叶上着红染绿,树上的鸟儿在尽情地欢唱,很多年轻的父母带着穿着鲜艳的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
旁边一个年轻女子也带着一个小男孩在这儿玩耍,男孩大约三四岁的样子,爱动好玩,从孩子一声声稚嫩的对她的称呼来看,她应该是孩子的姑姑,我也听出了那小孩名字叫丢丢(音)。她的小侄子调皮好玩,姑姑看起来也是童心未眠,很有耐心,很懂孩子的心理,两个人看来玩得很开心。
那个小孩子在草地上一会儿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一会儿整个身子又躺在上面翻滚。这时,他又忽然跑到一个大石头上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帆布包,大声地叫着姑姑,要她和自己玩捉迷藏捉猫猫游戏,姑姑笑着爽快地答应了。她说:“那你现在赶快藏好,然后通知我开始寻找”。只见那个小孩子没动地方,顺手就举起手里的帆布包,将自己的眼睛盖住,马上对姑姑喊着说自己已经藏好了,让姑姑开始找他。姑姑一看,一乐,笑了,她很快明白了的孩子的思维,他以为自己看不见自己,别人肯定也看不见他。
姑姑并没有戳破和嘲笑孩子幼稚的想法,而是故意地装得一本正经的样子,开始到处寻找,一会儿喊着:“丢丢,你藏哪儿了?我怎么找不到你”,小孩屛神静气,不吭声。姑姑一会儿大声地说着:“我到旁边的大石头后边去找找”,并故意让自己的脚步发出来声响;一会儿又说我去那边的树林里去看看,做出慢慢由近走远的样子,她精心模拟着跑了好几个地方之后,姑姑说:“丢丢,你藏哪儿了,我怎么找不到你呢?”,小男孩自己终于忍不住了,自己揭开了挡在脸前面的帆布包,大声喊到:“姑姑,我在这儿藏着”。
孩子很高兴,觉得自己胜利了。
看着这一对姑侄的嬉戏过程,我感受到了小男孩的童真和童趣,孩子们的心里对快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是常常被一些大人选择性的忽视罢了。这位姑姑,很是了不起,她不仅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呵斥孩子做法的荒谬,反而设身处地站在幼小孩子的角度,完美地配合孩子完成了捉猫猫的游戏,让他享受了他那个年龄段所认知到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孩子很喜欢,有些人孩子却对他很排斥?关键是大人们能否放低姿态,是否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愿意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