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德国思想的影响
康德引领了19世纪的德国唯心主义。德国唯心主义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理论,其共享一个基本观点:宇宙是由心灵的或精神性的东西构成的,在实在中不存在物质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能简单的把康德本人归为唯心主义,在(一)中我们已经论及,康德是承认存在实在本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同斯通普夫所言: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道路以康德为起点。
斯通普夫说道:
康德在理论上并没有否认物理世界的存在。但是他主张物自体的真正本质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不可知的。我们心灵的构造方式使我们永远也不能超越感性经验的领域,即现象的领域。
进而言之,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永远都被我们的心灵施加于经验的诸范畴所限定。康德相信这些范畴,如原因和结果等,是我们的心灵先于经验就拥有的概念,它们在与对象的关系中被应用。而知识之所以可能正在于此。
实际上,康德区分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虽然我们被限制在由我们的心灵所限制的现象世界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我们永远不能达到的本体领域。
说德国唯心主义始于康德,是因为实际上正是在批判继承康德的基础上,那些唯心主义者,如费希特、黑格尔,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如费希特批判康德:说某个东西存在而我们对之却一无所知,这怎么可能呢?当我们说一个东西存在时,我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关于它的某些事了吗?
进一步,费希特指出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矛盾。康德为了解释我们的感性经验,断言了物自体的存在,这实际上就是说,物自体是任何被给予的感觉的“原因”。但是,康德又认为心灵的诸范畴,如原因和结果,是不能够用来得出关于本体世界的知识,而只能够限制于我们对感性经验的判断。如此,便产生了矛盾。
费希特所言,反应了康德的两个矛盾的地方。其一是康德将不能够运用到物自体身上的心灵的诸范畴运用到了物自体上,其二是康德的理论表明了一个东西不可知,而它却可能实存,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
故费希特提出针锋相对的命题:任何东西都是可知的。同时,他并没有彻底舍弃康德,而是在康德所开启的道路上继续推进。费希特接受了康德的方法,但是去掉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的概念。也就说,费希特承认康德提出的心灵把它的范畴加于经验,但将之转化为:每一个对象,从而整个宇宙都是心灵的产物。
至此,费希特由此真正将康德的学说转换为了唯心主义学说。
除了费希特,德国唯心主义的干将还有黑格尔和叔本华。他们皆与康德的物自体概念针锋相对。他们既否认不可知的物自体的存在,也否认物自体是我们经验的根源。与之相反,唯心主义者们主张,我们的经验乃是心灵的产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关系,更看到了休谟的思想经由康德最终在德国开出了一朵与英国经验主义大相径庭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