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教育一日思

作者: 持之以恒读书ba | 来源:发表于2022-09-29 06:35 被阅读0次

    梁实秋在《世界喧嚣,我很好》中写到:“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同样可以有和名家一样的感悟,一样的感慨。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为了充实自己。虽然很忙很忙,有时忙到忘记了什么是幸福,但我依然要坚持着自己的这一份热爱。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生活,所以,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深以为然。也有人说,读书让我们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是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然而,人生的过程却各有不同。

    乐亦乐,苦亦乐。活得完全是一种心态。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看作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将“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待教育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

    《小学儿童心理学》也强调:“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为儿童营造发展的快乐体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才能走近儿童,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着教育理论,不由得我们会感慨万千。教育,真的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去考虑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孩子是鲜活的生命,孩子也有孩子的思想、兴趣、爱好和想法。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的孩子考虑考虑。

    那样做,孩子累吗?那样做,孩子喜欢吗?那样做,有利于孩子健康吗?如果我们沉浸在别人怎么做的追随中,我们就得跟着别人怎么做。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别人那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对孩子有好处的还是有坏处的?教育的路上,我们有必要真正考虑一下孩子们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每个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知识文化固然重要,无可厚非。但是要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站在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为我们讲述着教育的故事——“教育首先是人学。”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常常浮现在我的心里。张老师说到生命教育时,提到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和优雅等等。张文质老师说:“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和从容。”

    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和急迫的背后,是教育者无知的表现和对教育本质的怠慢表现。教育的一切都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都该为了孩子,而为了业绩、为了利益、为了一切的一切,应该是最美教育的额外馈赠。

    张老师说:“人很多时候就是在夹缝中生存,可能就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我学到了一种生活态度。作为教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守住自己的教育底线。

    我们每次走进课堂时,都要以父亲、母亲这种亲人的姿态进入课堂,就像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师最好的角色就是对父母的替代。张老师说,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

    钱理群教授提出:“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

    读着这些著作,我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正确路都是相通的。拥有这种美妙的感觉,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日教育一日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sh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