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飢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第三章孟子批评梁惠王只会做表面文章,不懂得真正的仁政,但是他还是不理解孟子所说的仁政是什么,但又希望国家强大,归附他的人能够越来越多,于是他变得谦虚起来,对孟子说:“我希望静下心来听听您的教诲。”
孟子于是就问他:“用棍棒杀人,与用刀子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区别。”
孟子又问:“弊政杀人和用武器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答:“没有区别。”
孟子于是指出:“你的厨房里堆满了好肉,马厩里有肥壮的战马,但是老百姓却面露饥色,甚至有人饿死在道路上,这样的做法不是为了聚敛禽兽而吃人吗?”看到禽兽相食,人们尚且感到厌恶,您作为魏国人民的衣食父母,你的政策却为了聚敛禽兽而害死老百姓,您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发明陶俑陪葬的人,应该断子绝孙。)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明用陶俑陪葬的人,心里想的还是用人殉葬,他并没有断了殉葬的念头。有这种想法尚且不可以,何况让老百姓因饥饿而死去的朝政呢?
梃,棍棒。
率兽而食人,一般都解释为“率领野兽来吃人。”我觉得这是很滑稽的,从上文无论如何推不出来这种解释。“庖有肥肉”,是指梁惠王生活奢侈而老百姓却面有饥色,“廐有肥马”,是指梁惠王好战,为了战争而蓄养很多战马,这必然加重百姓的负担,且耽误农时。也就是说,梁惠王为了自己享受生活和扩军备战,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所以,率,此处应为聚敛的意思。率,【增韵】募也。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在第四章中,孟子的意思很明白,作为君王要首先想着老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就像曾子在《大学》中引用《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然后指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是,梁惠王心中根本没有这份心,他关心的还是如何通过战争打败邻国,所以他对孟子的话充耳不闻,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又对孟子说道:“魏国的前身晋国曾经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你老人家是知道的。但是传到我这一代,东败于齐(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长子死焉(马陵之战,太子申被俘后身首异处);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吴起奔走楚国后,魏与秦数战数败,丢失河西之地和上郡,被迫迁都大梁);南辱于楚(襄陵之战,魏国失八邑),寡人深感耻辱,希望为死者雪耻报仇,请问如何才能做到?”
愿比死者一洒之,比,替;洒,通洗。
晋国如此强大,还不是被你们韩赵魏三家肢解了,魏惠王竟然还以晋国后人而自傲,企图重温晋国的旧梦,我是彻底无语了,但孟子还是耐着性子对他说:“周文王仅有百里之地而一统天下。大王如果能够实施仁政,减轻刑罚,轻徭薄赋,使老百姓能够深根细作(易耨,除草),青年人可以有闲暇时间行孝悌忠信之事,在家中服侍父兄,在外追随长辈上级,那么魏国即使以棍棒为武器也可以打败坚甲利兵的秦楚。因为秦楚好战,侵夺民时,家中土地荒芜,父母得不到赡养,因而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他们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王这时出兵讨伐,那谁还能是你的对手。所以说仁者无敌,请大王不要再怀疑了!”
孟子显然是对牛弹琴了,梁惠王是听不进去的。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0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