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又向孔子请教,他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导致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①君王剥夺的太多,比如鲁哀公那样,觉得自己收两成税还不够用,就会与民争利。整个国家就会变得混乱,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就会偷东西,导致盗贼四起。
②君王欲望太多,激发了百姓的欲望,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淳朴,不再满足于当下,认为只有温饱不够,还想要生活得更奢侈。
领导者的行为是老百姓的风向标,如果领导的欲望过于强烈,一层一层地渗透,百姓自然也会有不合理的欲望,会争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说:“ 我想做一个有道之君,我把坏人杀了,是不是就能跟好人亲近了,这样做怎么样?” 孔子说:“ 你作为当政者,干嘛老想着用杀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你自己追求善良和美好,老百姓也会追求善良和美好。君子的德行像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刮过来,草自然会随着风的方向倒过去。”
“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都是孔子对季康子的劝告。当一个人做事情向外用力,总希望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时,就会越来越偏激和苛刻。而当一个人向内用力,才有可能做到无为而治,做好自己。所有人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正面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