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干部不仅要不贪还要有德——《论语》学习296-297

干部不仅要不贪还要有德——《论语》学习296-297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6:33 被阅读24次

颜渊篇第十二·一八(296)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钱穆译】季康子患虑鲁国多盗,求问于孔子。孔子对道:“只要你自不贪欲,纵使悬令赏民行窃,他们也不会听你的。”

【杨伯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傅佩荣译】季康子为了盗贼太多而烦恼,向孔子请教对付的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就是有奖励他们也不会去偷窃。”

患,担忧。赏,奖励。

季康子担忧强盗太多,就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求,即使奖励这些强盗,他们也不会去偷窃的。孔子这样回答是不是太直接了,话中的意思明显有指责上位者好贪欲。季康子毕竟是鲁国的正卿,位高权重。孔子虽然年纪比季康子大,但那时无官无职,面对长官,必要的礼貌还是要的。所以把“子”解释为像“你这样的人”是不是稍委婉些?

我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孔子平常和学生对话都用曰,而在和国君、大夫等一些上位者对话时都用对曰,这样的对曰应该是敬词,含有尊敬的意思。

本章不难理解,上位者不贪欲,老百姓生活正常,自然不会去干那些强盗勾当,更别说偷窃了。只有当上位者贪得无厌时,民不聊生时,有些人才会铤而走险,公然触犯国家法律。孔子回答得妙,妙就妙在他不在强盗身上找原因,而直接给出问题的根本,强盗多的原因就是上位者太贪欲,一语中的。

颜渊篇第十二·一九(29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钱穆译】季康子请问为政之道于孔子,说:“如能杀无道的来成全有道的,如何呀?”孔子对道:“你是一个主政人了。在上的人好像风,哪里还要用杀人的手段呢?你心欲善,民众就群向于善了。在下的人好像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倒的呀。”

【杨伯峻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傅佩荣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他说:“如果杀掉为非作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孔子回答说:“您负责政治,何必要杀人?您有心为善,百姓就会跟着为善了。政治领袖的言行表现,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

无道,恶人。有道,好人。德,言行表现。

季康子在请回孔子以后,的确把孔子当成德高望重的老臣一样对待,这回他请教孔子说,如果杀掉恶人,亲近好人,是不是社会风气就会变好?孔子回答说,你负责政治,何必要杀人?你有心为善,百姓就会跟着为善了。接着他找了个比方说,统治者的言行表现就像风,而普通民众的言行表现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倒下。这和《论语·颜渊17》篇中所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基本相同,上位者走上正道,老百姓哪敢不走上正道?上位者的言行表现很好,老百姓自然会跟着表现好。孔子在这里同样是告诫上位者要“正”和“善”,这样老百姓才能正和善。

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与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有很大关系,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以表率作用影响群众,使贯彻执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一个政权力量的源泉在于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人心所向,政权就有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如果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关系损害了,失去了民心,政权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甚至丧失政权。所以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老百姓就会跟着学,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社会风气败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以浩然正气重塑干部形象——《论语》学习294-295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读书人有好的名声还要有好的品德——《论语》学习29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部不仅要不贪还要有德——《论语》学习29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w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