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书有的写作者读过一些,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文学的阅读体系——文史心哲美,就包括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和阿德勒等)。一般作者对《梦的解析》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其他的以后再读,有基础就好。一般人也受不了读这么多书,毕竟人生苦短。
一般的心理学,对写作帮助不大,比如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心理学书,我认为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不少那样的书是很不严谨的,有着似是而非的东西,作为普通阅读者普及是可以的,作为写作者阅读则不妥。
有关意识流的理论,对于一般写作者未免太难懂。那么一般的心理描写,则必须掌握。是否学习传统名著中的心理描写就够了呢?要知道心理描写在这一百年中发展很快,人类对于心理的理解发生额巨大变化,大家如果读过现代主义的作品应该有所体会。心理的机制,如果再运用简单的情景交融或者独白,已经落伍了。因此需要做一番研究,方能在文学写作上有所精进。
对心理机制不太了解,怎么写都像是作者在替人物说话。
大家还记得我说过一句关于心理描写的话吗?
所有的描写都是心理描写。
我们看《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一股冷空气卷袭进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
“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乍看前几段是描写场景,其实都是岛村的视角,是他的心理反映。体会到了,我们就不会做一些看似漂亮,其实是无用的描写。
岛村的视角,其实就是作者的视角,是一体的。
接着后面:
已经是三个钟头以前的事了。岛村感到百无聊赖,发呆地凝望着不停活动的左手的食指。因为只有这个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会见的那个女人。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想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在这扑朔迷离的记忆中,也只有这手指所留下的几许感触,把他带到远方的女人身边。他想着想着,不由地把手指送到鼻子边闻了闻。当他无意识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划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地映出一只女人的眼睛。
这里的描写有潜意识的成分,是值得体会的。所有的描写都是心理描写,不要当做什么其他描写。
如何能做到他这样?对心理的机制不了解,会比较困难。
心理描写并不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所谓心理描写,大家抛弃那种印象。教科书会将描写分为什么动作表示心理,表情表示心理,诸如此类,是糟糕透了的心理描写。
事实上,曹雪芹不是那么干的,《红楼梦》里也有很多精巧的心理机制的运用,也有潜意识的描写。“黛玉葬花”、“黛玉焚诗”的描写都有潜意识的成分,黛玉做这些行为都是下意识的,不假思索地,难不成弥留之际还要理性地考虑写有诗作的手帕是留还是烧?图解的文学评论是庸俗化的评论。
教科书的一些教条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进行简单化地分类处理。我们写作者不能不做独立思考,停留在按部就班的状态,写作的“作”是“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