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失控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失控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作者: 长呀长 | 来源:发表于2017-08-12 20:28 被阅读10次

孩子,童真无邪来到这个世界,带给父母快乐。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构成了养育之路主要的篇章。然而只要有互动就会有冲突,而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为我们做了解答。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读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嗅到正念的味道。

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我以为的也是孩子的失控。但读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父母深藏了太多的恐惧,自己失去了控制。

书总结起来其实可以分三部分:一是分析父母常用的管教的手段为什么没有用?二是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三是建立与孩子的联结,让孩子体会到安全和自由。

本书里面自己最喜欢的篇章是《你不是电影制片人》,具体点说是更喜欢这个电影制片人的概念。她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演绎成了一部电影,而电影总有剧本,而父母就是剧本的编排者。但实际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一个剧本,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剧本,演绎自己的人生,而父母却经常撺掇了孩子的剧本,让孩子来演绎父母期待的那个人生。

这次我们就以电影的构成来看看这本书。先把这部电影命名为《父母养育之路》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养育。

初当父母的年轻人,总希望自己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保护,但实际上呢?首先我们看看父母养育中遇到的困惑。

1、如果不去管教他孩子,我担心他会走偏。

2、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我不去帮助他解决,他会怨恨我。

3、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如果我不干预,他会留下阴影。

4、如果孩子的行为异常,担心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5、如果他骂我,打我,我会很生气,这个时候,我必须惩罚他,要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6、如果不给他建立规则,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应该遵守的,什么不能触碰。

7、为了他好,让他吃虾皮补钙,他怎么就是不吃,真是难伺候。

8、如果我去跟他协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我的尊严何在。

9、如果他提出需求,我无法满足,该怎么处理?

10、他在超市哭闹着要玩具,不能给他买?是打他还是妥协?

11、他看起电视来没完,是强行把电视关上,还是跟他谈谈?

12、如果他不理我,不尊重我,总觉得我说的话特别没意思,不想听我说话,我该怎么办?

13、……好多好多。

当用一种方式解答了一种困惑,随之而来的担忧又会浮出水面,真的是艰辛的养育之路。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了养育之路我们的方式是否正确,我们存在的误区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做?

电影的反派:纪律。

作者用了三章来说明纪律是不值得应用的养育方式。通读下来发现,其实用管教更直指人心。

它就像个拿着巨锤的巨人站在了孩子的面前,孩子仰望着它,充满了恐惧。父母就经常用这个“巨人”,来让他们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听从他们。

“你赶紧回屋写作业去,不写完作业不能看动画片;你怎么那么不听话,赶快上床睡觉,要不然明天就不让你玩电脑了;你看看你这作业做得,错那么多,要是再错那么多,就把你锁小黑屋里。”父母们总是用这样的惩罚来达到他们的期望。而效果呢?孩子们先是哭闹,恳求,慢慢的变的愤怒,不说话。

来看父母,父母是有控制欲望的,面对这个自己生养的孩子,潜意识的带有一种主宰的味道。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变成了一个附属物,你要听我的,按照我的要求来,否则我就要惩罚你,然而却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管教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它让父母只关注到了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希望通过极短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效果,让孩子听话,却一次又一次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弱小的孩子面对强大的父母,抗争不过,只能委屈的接受惩罚,让自己的感受、情绪陷入低谷,一次次抨击着自己的自尊,一次次加强对自己的责备。他们不愿再与父母沟通,父母此时与孩子彻底失去了联结。

我们还要管教孩子吗?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经历过与父母的抗争。想画画,父母不让,把画撕掉,哭的多么伤心,甚至会与父母抗衡。这真的是没有意义的。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爱孩子的方式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走偏了轨道。比如我们让孩子听话不是为了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而是要赶快结束这糟糕的局面,让一切赶紧回归正常。

所以当我们用管教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是为孩子好。

电影的正派1:放弃我们的剧本,接受孩子本来的面目

书中用了7个篇章来描述这个正派的样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习惯了去介入,总担心孩子会处理不好,但其实往往帮了倒忙。因为问题所导致的自然后果被掩盖,孩子无法体验,就无法从中成长。所以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为自己负责。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要做的事情给出适当的警告,不干扰孩子,给出鼓励和支持。只有当真正存在危险的时候再去干扰。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我们要有效的表达肯定和否定。孩子有权提出需求,而作为父母不能滥用父母的职权,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不是在用权威压制他们。父母应该用心的去聆听孩子的需求,思考是否符合现实的情况,给出发自内心的,言行一致的回答。

当我们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是希望孩子可以按照我们脑海中的剧本来实现,但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表达意见和感受的自由。当然这个时候可能家长会担心,孩子不成熟,如果一味的听取孩子的意见是否会对孩子不负责任。书里提到了中庸之道,家长要同时平衡自己和孩子的意愿。

李笑来老师提到过,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其实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你要求孩子去写书法,你自己却在那刷手机,你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剧,你却整夜抱着电视看个没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权威。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才能从中成长。比如父母要放下完美倾向,传达给孩子不完美没什么可怕,比如父母要言行一致,孩子才会对设定的规则认真对待。

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学着成长。

电影的正派2: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坦率的表达。

作者书中举了一个孩子被家中宠物狗咬了的例子。

作为父母会担忧孩子心理是否留下阴影。所以父母着急得用言语去分析这个事情,好让孩子不会惧怕狗,好让孩子心理不留下阴影。然而当真正用言语去表达时,语言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因为它忽视了孩子本能的感受。如果我们着急用语言告诉孩子没事,而不接受此刻孩子对狗的恐惧,那么遇到相似的经历,都会让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坦率的去表达此刻的心情。孩子其实是有很大的感知能力的。当他表达出来,他就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他会分析这个事情,给出以后面对狗的真实感受。

而父母做的就是,细心的聆听孩子的心声,陪伴在孩子身边。

文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感受永远不会因为遭到禁止而消失,只会被扭曲,并且以异常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是孩子探索着这个世界,一边是父母的提心吊胆。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总是大惊小怪。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这个世界,在经历着社会规则,人际关系,他们会遇到挫折,挫折必然让他们有所行动。这个时候,父母要看到孩子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遇到孩子对父母出言不逊时,骂父母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总会被瞬间激怒,认为他如此的无礼,简直无可救药,好像孩子立马就会因此步入犯罪的行列,走上不归路。这种恐惧,让父母失去了理智,会用责骂和惩罚来教育孩子。而此时我们就忽视了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发出此言的孩子,很有可能他的需求长时间不被满足而在某一时刻被点燃,

所以父母也要有心理准备,这个仗没有那么容易结束,需要付出耐心和用心。父母也要试着让自己长大,放弃自己的情绪包袱,接受出此言的青少年,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带着这样的觉知,再去看孩子,就可以慢慢洞悉孩子背后的内心。

电影的正派3:年龄适当性

你有没有要求3岁的儿童看完一集动画片后就不要看了。但孩子不听,你会非常的恼火。这个时候我们的反应就违背了年龄适当性。

作为成人的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是说看完这集就不看了,但还是忍不住看下一级,成人自我控制都如此难,何况一个3岁的孩子了。

记得看公众号年糕妈妈的一篇文章,他们全家长途旅行,要长时间坐飞机,为了让孩子可以耐心的坐飞机,年糕妈妈不是任由孩子去自我控制,因为太小了也就2-3岁左右的年龄,她准备了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这样就可以应付这样的场景。

书中提到:

如果我们能够以丰富包容的状态投入育儿的过程,而不是处处严苛,就会创造出一种舒适轻松的氛围,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所以年龄适当性,就是要意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这个我觉得可以扩展阅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意识到,还要理解他们。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基于沟通逐步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做出我们的决定。这个过程都需要父母用心。

电影的正派4:联结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很容易与父母敌对,不给父母沟通的机会。这是为什么?

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的孩子从全部依赖,走向部分依赖,慢慢进入青少年期,完全要求独立。在这过程中,如果父母不及时进行调整,给出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脱离父母走向独立,那势必会给要独立的孩子造成压力,父母不允许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他们会产生叛逆的行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要自由表达,发声的意愿,如果父母还是用少儿期的方式评判他,否定他,必然让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感到愤怒。

所以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时期,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空间,让孩子体会到家庭氛围是开放的,安全的,这个时候的孩子更愿意与父母产生联结。谁不希望在自己亲密的人这里,何况还是最初的权威的人这里获得肯定和认可呢。

书中最后提供了六个步骤来建立联结。其实这个六个步骤与上面所提到的有些重复。

1、见证(witness)。什么是见证,见证是客观的,不带评价的。见证的目的是可以与孩子建立直接的联结,看到孩子本来的面目。

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见证他们本来的面目。

2、调查(inquire)。父母不通过表面的行为就做出判断,而是要了解事态的深层原因。

3、中立(neturality)。不带有父母的评判,接受看到的这一切。

4、协商(negotiate)。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协商。当然这样的协商是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比如孩子要吃膨化食品,作为父母就要严令禁止没有协商的余地,当然如果严令禁止,那么父母也要做到言行一致。

协商的目的是在彼此尊重和彼此考虑的基础上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通过协商我们既学会了自我主张,也学会了尊重个兑现他人的愿望。

5、共情(empathize)。尊重他的感受,而不带着要求和建议的倾听和陪伴。

6、解决(resolve)。这里的解决,指的是重复、练习和解决。联结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去重复良好的沟通模式,练习沟通方法,解决方法,从而让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

电影结局:

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得以成长,认识到很多时候与孩子的矛盾是自己小时候固有的一些模式,突破这些模式,改变一些认知,让自己成长,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孩子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压抑,不扭曲。

然而养育过程就如螺旋上升的曲线,起起伏伏,但这个过程终究值得父母们走一趟,不辜负孩子,也不辜负自己。

-内容同时也发布在豆瓣和微信公众号上。

相关文章

  • 失控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孩子,童真无邪来到这个世界,带给父母快乐。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构成了养育之路主要的篇章。然而只要有互动就会有冲突,而我...

  • 孩子的灾难是父母失控

    一 我是一个情绪强烈情商很低的人,对于这个事实,我感到很辛苦。 我已经连续好几天,对小蠢药发脾气,呵斥,当他给我带...

  •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的情绪是绝对不能失控的,只有父母的情绪“稳”得住,才能稳中求胜,帮孩子整理好情绪。 ️听比说...

  • 情绪失守大多是父母

    育儿很多时候是一场情绪管理的博弈。发生争执时是孩子情绪先失控还是父母? 其实答案是父母。身为父母的我,失控是常有的...

  • 2019年6月13日亲子日记第334篇

    父母应该看到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完全漠视,只强制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孩子的情绪被压抑到一定程度,长大以后失控的可...

  • 父母是如何让孩子情绪失控的?

    在《孩子是如何让父母情绪失控的?》中帮父母了解了孩子是如何触动父母的情绪开关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做父母的是如何触动孩...

  • Hold住情绪,掌控人生

    对孩子教育中最大的伤害是父母情绪的失控,父母彼此之间的情绪失控。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面对自己父母之间的情绪问题...

  • 孩子是如何让父母情绪失控的?

    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在冲突的过程中父母注重结果,关心最终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和服从惩罚。而孩子则更注重过程,他会控制谈话...

  • 孩子情绪失控时,如何与TA建立情感连接?

    孩子情绪失控时,如何与TA建立“情感连接”? 1.向孩子表达安慰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可以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比如...

  • 不吼不叫

    父母这个职业,也是一种修行。 升级为父母这个职业之后,难免有的时候会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情绪失控,一旦失控,就会对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控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wj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