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痴迷于林徽因和顾城的诗。
这两个人的风格是有所不同的,一个现实、沉稳,同时透露出美好的期待,一个浪漫、轻快,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对过去的释怀。
但其实,我更偏爱于顾城的诗。
因为我理解不了林徽因,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思想亦不同。
林徽因的才华,在那样一个时代,在众多的女性当中,无人能及。
翻开林徽因作品集,第一篇就是,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一首很经典的诗,是徽因对她儿子最真诚的祝福,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无尽的活力与希望的美妙乐章。
林徽因的乐观、坚强、开朗、大方以及属于女性的矜持、智慧、优雅无一不使她散发着大家闺秀的气质与羡煞旁人的魅力。
她一生走的路并不平坦,晚年深受病痛折磨,但她死后留下的却只有她青年时期所拥有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脍炙人口的文章、诗篇。
她所达到的最大成就,就是“赢得生前身后名”。
最令我惊叹的是她拒绝了徐志摩——这样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
他们在旁人看来是天生一对的金童玉女,就以我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俩若是“双剑合璧”,将会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大奇迹,也许,会达到其他文人墨客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是她并没有这么想——作为一个对感情尚朦胧的少女,她的沉着思考与理性分析竟略显她的任性——哪怕站在她面前的,是她同样喜欢的、同样学识渊博的、同样学历极高的徐志摩。
他们很合拍,很默契,正因如此,徽因视他为蓝颜知己。
徐志摩亡故的时候,她还特地写文悼念。
那篇“悼志摩”,写尽了她对志摩辞世的悲痛之情,徽因从此失去了知己,文坛从此少了一位奇才。
她把自己所有的喜爱与冲动深埋在心底,至死都从未说出。
她的言行,使我对她的崇拜无可撼动。
她是江南第一才女,她是许多人一生所有的期待与标榜。
她是林徽因,是我唯一深深地、深深地敬佩着并崇拜着、喜爱着的女性。
顾城——又一个文学大家,一个心中充满美好憧憬的新生命,在徽因去世的第二年,问世了。
他,可以说是徽因的延续,亦可以说是新兴的力量。
他带着新时代的美丽思想,勾勒出未来的美丽模样。
我后悔没有这个福分,能与他一样生在二十世纪,如果可以,我想亲眼看到书店里他新出的刊刊书籍,我想亲身体会身在二十世纪的感觉,我想知道为什么科技并不先进的那个年代能带给一个作家如此多的感慨与畅想。

他用双眼观察到了皎洁的月光、浩瀚的天地、微妙的自然,他用美好的心感受到了真挚的灵魂、璀璨的人生。
顾城的诗,读上去是满满的爱。
若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形容顾城的诗,似乎并不妥帖。景改变不了他的心,但他的心,却能改变并不完美的景。
所以,在顾城眼里,就算是清冷的夜,也不会孤单。
“星月做伴,晚风轻拂,世间万物为我作陪,怎会寂寞呢?”
这就是我眼中的顾城,读着他的诗,似乎生活并无许多负担,只要心是美的,是喜欢美的,片刻的悲伤对他是不会有影响的。
顾城在无形中引领着我,无论他写诗的初衷是什么,至少给我带来的,我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份简单的愉悦,在现代这样一个节奏很快的社会,我能在顾城的诗里放慢脚步,我能有耐心与时间,用心体会藏在复杂生活中的那一份纯粹。
我的心中自始至终都坚信着,无论是徽因,还是顾城,他们的心都是干净的、善良的。尽管他们的生命短暂,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已经悄然把自己的美好回忆播放很多遍了,他们闭上眼的那一刻,脑海中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我们每个人,都该试着爱这个世界。
爱上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
也要,好好地爱自己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