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犯错是常态,拥抱错误才是制胜之道

犯错是常态,拥抱错误才是制胜之道

作者: 北半球的一只猫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19:21 被阅读0次

    对错误的错误认知,才是我们犯的最大的错。

    1844年10月22日的清晨,几十万米勒教徒们在教堂,街道等地方聚首等待世界末日和救世主的降临。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教徒们拒绝耕田种地,他们将钱财尽数散去,逃离家园,搬进教堂,满心期待着救世主耶稣的降临。

    但太阳东升,又西落,预言中的世界末日并未到来,救世主耶稣也没有现身。

    故事在此并没有结局,圣主降临的预言未能应验,米勒教徒们开始散播各种理论,争先恐后地解释预言落空的原因,并顺势成立了耶稣复临论派,如今已经拥有了1.5亿的教徒。

    为什么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这些米勒教们依然死不悔改?

    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智商有问题,认为他们被洗脑了,或者是他们重创之后心智失衡疯了。

    事实上,这些教徒们当中很多都是学者,律师,医生,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十几万人疯了那可是历史大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为什么会犯错》一书给出了答案:

    有的错误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世界观,这个时候,对错误矢口否认或者避而不谈是我们的本能反应。

    我们不擅长说我错了,面对错误,矢口否认是我们最好的自卫方式。我们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竭力挽回自己的颜面,沦陷在自己的编制的谎言里。

    下面,我从为什么会犯错,犯错后的反应以及如何正视错误三个部分,来让大家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只有正视错误,才能在犯错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获得进步。

    既然讨论错误,那我们先要明白,我们为什么会犯错。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部分:为什么会犯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讲到我们的个人感觉和群体盲思是怎么样让我们一步步走向错误的。

    为什么会犯错

    1818年7月,苏格兰探险家约翰·罗斯带领船队抵达巴芬湾,他计划穿过兰开斯特海峡抵达太平洋。

    8月底到达峡口时,却见厚雾封天,当雾气散去后,罗斯发现在海峡的尽头一排纵横南北的山脉阻挡了去路,于是只好打道回府。

    但怪事发生了,罗斯的副司令官帕里乘坐另一条船远远跟着罗斯,却没有看到他所谓挡住去路的山脉。

    一年后,帕里出航再次查看兰开斯特海峡,这次他看到了罗斯当年描述的山脉,但直接从两山之间穿过去了,原来那些山脉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我们犯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人感觉,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坚信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觉就是事实。

    什么是感觉呢?感觉通常指的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例如视觉,听觉等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是从感觉开始的。

    但如果我们单纯的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相信所见所闻所感皆是真相,那么很快我们便会发现一个问题:除非大家看待世界的眼光相同,否则根本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说一阵风吹过,你说是冷风,而我可能觉得是暖风,那么到底是冷风还是暖风呢?

    如果只是依靠感觉,你无法说谁对谁错。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用温度计量一下,很快就能知道答案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感觉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为什么呢?

    我们刚刚说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第一步是感觉,第二步就是认知,即我们对感觉的理解。

    既然是理解,就可能加入个人的思考。这样一来,我们的感官便不是纯粹的反应客观事物,在理解的过程中大脑很可能已经偏离了真实世界。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个过程,这完全是在潜意识层操作完成的。恰恰因为察觉不到这一动作,我们才那么相信自己的感觉,并且不会觉得自己错了。

    除了个体的感觉会出错,身处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我们也免不了受到群体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说说群体盲思,是如何导致我们一错再错的。

    1990年,阿富汗男子拉赫曼背叛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而阿富汗99%的国民都是伊斯兰教徒,包括他的妻子,他的父母。

    拉赫曼脱离伊斯兰教后,他的妻子跟他离婚,父母拒绝承认他,他也因此失去了女儿的监护权,2006年阿富汗警方甚至以叛教为由将其逮捕拘禁。

    当我们处在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群体中时,会特别重视内部统一的意见,而不太重视外界的真实评价,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群体盲思。

    群体盲思往往导致我们对信息的评估不全面或者不准确,不能认真考虑其他可能性,完全信任群体的意见,喜欢冲动行事,对做出的决定死不悔改。

    人们为了确保群体意见一致而不断地流放、驱逐、攻击那些异己分子。因此一旦你抛弃了群体所推崇的观点,就有可能为此付出代价,拉赫曼正是因为抛弃了伊斯兰教信仰而最终失去了所有。

    正因为如此,我们倾向于跟周围人保持一致,即便有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我们也会选择一错再错。

    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两个导致人们犯错的原因,个人感觉和群体盲思。但即便再小心翼翼,我们也很难避免犯错。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犯错后的反应。一起来看看,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和行为?

    犯错后的反应

    1985年,一位名叫彭尼的美国女性在沙滩上遭人性侵,在挣扎的过程中,彭尼拼命想要记住罪犯的外貌特征,直到她完全失去意识。

    第二天,当警察把几张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拿到彭尼面前让她指认时,她非常肯定的指认了当中一位名叫艾弗里的男子。为了不抓错人,几天后警察再次让彭尼确认,彭尼依然坚持了一开始的选择,于是艾弗里被判入狱。

    此后,艾弗里不断上诉,但直到18年后的DNA检测问世,才证明艾弗里的清白。

    当彭尼知道真相后,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自责。虽然她知道艾弗里不是伤害她的人,但是十几年来记忆里都是这张脸。

    然而即便如此,她最终还是全然接受这一事实,接受了由于自己的错误,让一个无辜的人在监狱里待了18年。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愤怒,认为仅仅承认错误没什么用,她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你这么想,那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事可能会让你觉得震惊。

    事实上,与彭尼的全盘接受相比,绝大多数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在错误指认施暴者之后,往往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最后的证据证明他们确实认错人了,受害者也会选择忽视,哪怕他们连施暴者的脸都没看清,他们仍然坚信当初指认的那个人就是始作俑者。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当你经历了炼狱般的折磨,终于认定某个人是施暴者,却发现自己错了,他和你一样,都是受害者。谁能保证自己可以坦然地接受现实呢?这时候,选择矢口否认,回避现实无疑会容易很多。

    其实,我们恐惧接受错误,不是害怕面对现实本身,而是无法接受犯错带来的羞耻,懊悔,尴尬和痛苦。毕竟有些时候,这些情感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彭尼,是不是突然觉得她让人敬佩了呢。她原本也可以像大多数受害者一样回避现实,但她没有。

    她的良知,她的同情心,她内心的正义感都不能容忍这种不正义的行为。而她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其实取决于她承受情感的能力。

    什么是承受情感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消极结果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

    一个人承受情感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承受较大的刺激,接受事实,承担责任。反之,承受情感能力弱的人,则畏畏缩缩,逃避现实,不敢面对。

    想想看,如果你是彭尼,当你发现自己的错误指认导致一个无辜的人在监狱里待了十几年。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要背负着负罪感和愧疚感走过一生,大部分人都没办法承受这样的人生。

    因为承受不了,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自欺欺人或者推卸责任,以此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就像开头我们说到的,米勒教徒们在明知道世界末日是个谎言,仍然死不悔改。我们总能为自己的错误找到借口,大错化小,小错化了,或者坚持己见,不管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这种否认,其实就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也是人类来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罪恶感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开始自卫,从而激活自我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或逃避现实的方式来缓和消除痛苦。它的本质是具有自我欺骗性的。

    正因为这样,当错误摆在眼前,我们才会下意识地就选择了矢口否认,拼命找借口或推卸责任。

    聊到这里,我们已经分析了人们犯错后的应对方式,或全盘接受,或矢口否认。不管过去的你是承认错误,还是否认错误,为避免自己一错再错,我们必须拥抱错误,正视它,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掌控。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如何正视错误

    如何正视错误

    1970年,三K党头目埃利斯被任命为反种族隔离委员会主席,但众所周知,三K党是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党派。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叫阿特沃特的非裔美国妇女也被任命为主席。

    最初,埃利斯对阿特沃特表现出了极大的恶意和不屑。然而,在与阿特沃特的交谈中,埃利斯逐渐找到了两人的共性。埃利斯出身贫寒,每天劳碌奔波挣来的钱根本解决不了3个孩子的温饱,所以阿特沃特作为一名母亲的艰辛,他深有体会。

    长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埃利斯的心境慢慢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让这些穷苦黑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罢了。之后,他一生都与种族歧视做斗争。

    正视错误,接受自己过去的虚假,偏见甚至是不堪。借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变得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然,这并不是在鼓励大家犯错,正视错误不仅仅是拥抱错误,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以前犯过错,将来可能还会再犯,而我们要做的是从错误中得到启发,吸取经验,避免犯错。

    2008年夏,一位患者被推进了BIDMC的手术室,这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哈佛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手术结束时,患者被推到了康复室,仍然处于昏迷状态。

    当她醒来后,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臂,然后抬头问她的主治医师一句话,为什么自己不该动手术的那一只手臂却绑上了绷带?

    作为医生,如果能够正视错误,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回顾,向上级领导报告,开会讨论事故原因等等。往后类似的医疗事故将会大大降低。

    如果你想要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性,那么你首先得承认自己会犯错,并有意识地找出自己的错误,分析自己犯错的原因。

    具体的方法有两个:营造拥抱错误的氛围利用科学史上的悲观元归纳。

    先说第一个,怎么营造拥抱错误的氛围呢?比如我们可以提高彼此倾听的能力,倾听是预防错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营造公开透明的氛围,不要提倡遮遮掩掩的神秘主义;我们还可以赋予每个人发言的权利,鼓励他们在发现出错的前兆时发表意见,而不是完全听信权威。

    除了营造拥抱错误的氛围,我们还可以用第二个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悲观元归纳。

    科学史上的悲观元归纳指的是我们所有的理论基本上都是暂时错误或者完全错误的。为了减少或者避免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怀疑。

    比如天气预报显示晴天,但出门的时候你发现有朵乌云,这时你如果能带把伞就能避免成为落汤鸡;火车到站之前,如果你提前把行李收拾好了,下车时再仔细检查一遍,也许就能发现落在角落的耳机;考试时哪怕是对自己的答案充满信心,如果你能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那些因粗心而答错的题目。

    怀疑让我们变得积极主动,富于探索,在做决定之前更加小心谨慎,思虑周全,也更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当我们直面可能会发生的错误时,我们就可以以更完善的视角审视世界和自己,提醒自己除了关注自己的视角外,也要考虑他人的意见。

    基于此或许我们可以说,错误有时候会让人绝望,但其实它更接近希望。

    正如瓦利恩特说:蜕变成蝶的毛毛虫总以为自己从小就是蝴蝶。我们习惯性的与错误划清界限,不敢正视过去那个愚蠢、不堪的自己,但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们也许就无法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无论我们如何小心翼翼,都免不了会犯下一些错误。犯错是常态,而拥抱错误才是制胜之道。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错误,我们一共谈了三个方面:

    为什么会犯错:个人感觉的失误,因团体而产生的群体盲思,让我们不管如何小心翼翼,都免不了要犯错。

    犯错后的反应:意识到错误之后,是全盘接受还是矢口否认取决于是我们情感承受能力,矢口否认是大多人的本能反应。

    如何正视错误:承认错误,正视错误,拥抱错误,才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在绝望之际重新找回希望。

    菲利普·罗思在《美国牧歌》说:活着就是误解他人,不断地误解、误解、再误解,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误解,就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

    其实也可以这么说:活着就是犯错,不断地犯错,犯错,再犯错,深思熟虑之后还是犯错,就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

    瞄准和落空,错失靶心,误入歧途,酿下错误,这的确是一个痛苦的教训,但是这也是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必经之路。

    只有正视错误,才能在犯错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犯错是常态,拥抱错误才是制胜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yl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