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郭宇宇 学而思 总第50篇——《游戏力》 17年11月14日
炼书会游戏力听了好几课了,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渐渐显露出来,好像有点能看到内心的那份感受和真实的希望了,继续努力。
今天想记录一下,是因为看到了课件上的这句话“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的策略,只有在游戏中遭到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成人如果过早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争端、排斥、意见不同、恃强凌弱、拒绝。这些词,是不是在陪伴孩子交友的时候特别不愿意发生和见到的事情呢?
网络上曾经疯转的在游乐场妈妈打架的视频,不过也就是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需要在争端中来学习如何交友,如何解决问题,何苦劳烦大人大打出手呢?记得小时候看到过两个小弟弟的妈妈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吵架,他们架还没吵完,孩子就已经和好一起玩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愿意见到孩子的争端呢?孩子做出的不规范的行为,自然有小朋友之间的处理方式来促使他们自己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合适的,大家都接受的办法。我小的时候,经常被一个好朋友以不跟我玩作为要挟,但是同时我也能引领一群小孩一起玩。那个时候大人似乎不知道我们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而现在呢,社会的杂乱,已经不敢让孩子们自己去玩了,于是孩子的玩耍,必然有大人的陪伴。被大人盯上了,那么麻烦就来了。原本小孩子很容易就原谅的行为,比较容易就被大人放大,甚至引起大人之间的埋怨。自己的孩子打人,大人觉得自己教养不当,没面子,于是站出来制止自己家的孩子打人。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又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好欺负,担心未来一直被欺负。原本简单的事情,一联系到面子和假想的未来,就容易焦虑了。一焦虑,就更麻烦了。
现在我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每一个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他需要表达的事实。问题行为只是一个信差来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内心情感及需求,他们用有问题的行为来告诉大人,我这里出了问题,需要你的帮助。那么我们就静下来去观察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以自己家孩子为例。现在的状态是弟弟想和哥哥玩,但是哥哥有的时候不想和弟弟玩,于是弟弟为了引起哥哥的关注会去故意捣乱以求哥哥的关注,这个时候他会去抢哥哥正在玩的玩具,或者一脚破坏掉。然后哥哥被激怒,打弟弟,弟弟再反过来咬哥哥,哥哥再打弟弟,弟弟见势头不好,就跑来告状寻求保护。哥哥则气急败坏发脾气,他是担心遭到不公的待遇。
我会跟哥哥说一句不要打弟弟,然后再和弟弟说,不要去打扰哥哥的工作,如果想和哥哥玩,要问问哥哥是否同意会加入。就结束了。没有就他们的反应继续引导。
老公则不会这样,他会停下来,安抚哥哥的情绪,教育他不可以打人,然后拉着哥俩互相道歉。
为什么我和老公的办法不同呢,因为我害怕争端,面对冲突,我不知如何处理,所以说完了事。老公虽然看书少,听课少,但是悟性高,和我比起来,能很好的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和心理,他不只一次跟我说冲突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要把握住机会,让他们好好学习。
今天听到当冲突发生时,成人应该退后,但要睁大眼睛。介入要点到为止,不要一锤定音。应持续保持关注。但要让孩子来主导。遇到困难时可提供一些支持,然后退一步,观察他们能不能解决余下的问题。如果孩子主动要求仲裁,请按下显示我们自己智慧的冲动。倾听冲突的双方即可。不用多说什么,可以向他们提问题。但是要他们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要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而不是太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导,大人观察,然后给出适度的引导。
那些“只有”对于孩子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放轻松,让他们自己感受并从中学习吧。
继续努力[玫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