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遇到《悉达多》这本书的呢?
在脑海里反复搜寻,无果。
总之,机缘巧合,我打开了这本书,在翻开的一霎那,便被书中诗一般美好的语言所深深吸引。
当然,也被“俊美的婆罗门之子,年轻的鹰隼”悉达多吸引。
就这样,我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悉达多的步伐,经历着他的经历,挣扎着他的挣扎……尽管最后还是没有顿悟他的顿悟,但内心仿佛也经受了一次洗礼,被震撼着、也好似被警醒着。
《悉达多》是作家、诗人、画家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于1922年出版,他于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在这本书中,黑塞用的语言是美的,这让《悉达多》成为一部“完全是诗的、充满歌咏性、音乐性的,光彩夺目的杰作”,难怪副标题被翻译成——“一首印度的诗”。
读书中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这也大大减轻了我对里面涉及到宗教的一些知识理解上压力,这也说明译者的功底很棒,才可以让读的人有一种舒畅的体验。
“悉达多”既是书名,也是人名。也有的解读中讲到,这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名字。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是名,意为“目的达到的人”。
而黑塞把名字的两部分分开,让“乔达摩”成为那个觉悟者,而“悉达多”则是那个历尽艰难证悟的婆罗门王子。不过,在黑塞作品集中,也有的译者把这本书名译为《流浪者之歌》。
书的情节脉络很清晰简单,不复杂,讲述的是知书达理、勤奋博学、人见人爱的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寻找“阿特曼”(阿特曼来自古印度梵文,是灵魂的意思,在读的时候,我理解为永恒的我、真正的我)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
在整个证道之路上,他从强迫父亲同意他离家出走,之后成为沙门苦修三年,后来在林中有幸聆听佛陀的教义而觉醒;之后他开始了自我的体验:结识名妓、成为富商、沦为赌徒……他品尝了财富、情欲以及势力的滋味。但此时的悉达多,并不享受这种“人生巅峰”的状态,他不快乐,就像年青时拥有了“澄明的智慧、热切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却感受不到“快乐、安静、满意、充实”一样,此时的他对自己厌恶至极,回首过去的生活,觉得毫无意义。
于是,在梦见情人的知更鸟死了被他扔到大街上以后,他也仿佛心死一般,抛弃世俗,来到河边,意图跳河结束生命。
但是,就在最绝望的一刻,“从他心灵中某些个偏僻的角落,从他疲倦的一生的某些个往昔,传来了一点儿声音。那是一个词、一个音节,他不假思索地将它喃喃地念了出来。它是所有婆罗门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那个古字,那个神圣的“唵”,意思大致是“完美”,或者“至善”。”……
就是这个字让他沉睡的灵魂幡然醒悟,于是他寻到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俩人一起渡人自渡,一起向河水求教,踏上了一种新的生活之道。并在跟着河流学习的过程中悟到了“时间并不存在”的秘密——
“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
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
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悉达多此时也领悟到:“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
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当然,他在和儿子小悉达多相处多日后,也犯了俗人父母经常犯的错误——一种控制的“爱”。
但通过倾听河流,他最终了然:“各人有各人的目标,各人为各人的目标痴迷,各人有各人的困扰。”
最后的最后,白发苍苍的他接替老船夫成为了一名船夫,他认识到:“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
并对曾经的好友现今的佛教徒乔文达讲述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这些,也是让我深深震撼和要去体验的。
悉达多最后还说了一句话,想来也是黑塞在遭遇精神危机,接受荣格的治疗后继续书写本书“第二部”时的心境: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