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时,在世界文学课上读黑塞的《悉达多》。
悉达多王子享尽了财富、权势、情爱,沉迷过,放纵过,最终四大皆空、悟道成佛。
由此知晓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但凡你没有体验过的,都会成为不可抵挡的诱惑;只有深入地经历过,遍尝其中滋味,才谈得上放下。
后来接触到身心灵,也陆陆续续认识不少年轻的修习者。
20多岁的年纪,刚出校门,缺钱、缺资源、缺经验,在职场底层挣扎,入不敷出,还纠结着各种感情问题。
身心俱疲了,就想依靠吸引力法则或其他的法门,兵不血刃地实现财务自由和职业自由,当然,还要再吸引来一个毕生真爱。
可是,真正谈起“我想要什么”时,又会扭捏到不行,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宣称有没有无所谓,已经看淡了。
修行的人,怎么能表现得那么贪婪呢?
这就像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敢表达,却希望父母精准地读懂自己的心思,把最想要的一切送到面前。
主动去“要”,不仅感觉我像个坏人,还要冒着被拒绝的风险。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宇宙来“给”,让金钱、事业、爱情追着我跑,而我则一派云淡风轻,不食人间烟火。
可这个世界的法则是:
你不说,不承认你想要,那你就真的得不到。
你强烈渴望实现一个目标,但现实层面的行动跟不上,也是幻梦一场。
非要假装不在意也可以,问题是这骗不了你自己,更不代表你清心寡欲、品格高尚。
“寡人好货”、“寡人好色”,都是多么真实而光明正大的愿望,值得花好多好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
你越有能力去追求和满足,越有利于身心舒畅。
修习身心灵,为的无非是更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当下。
2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很犀利: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这真是因为贪得无厌吗?
后面两句解释了真正的原因: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仅仅囤积金钱,却没有痛痛快快地享受过财富带来的丰盛,当然会受困其中。
不是金钱不值得追求,也不是追求金钱就代表思想境界不够高。
元稹的《离思》也够感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真是因为天生专情吗?
其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才是大前提。体味过至深的爱恋联结,才能坐怀不乱,心如止水。
很多人把“一生一世一双人”当成亲密关系的终极理想。
事实上,一辈子只和同一个人发生情感联结,是极为稀少且偶然的事情。
往往是历经世事之后,比较容易淬练出真爱。
彼此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舍弃什么,不至于遇到一点点诱惑就动摇。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对方是因为无知、没见过世面才和你长相厮守,你愿意吗?
追求所思所爱,满足内在欲求,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力,也是心灵成长的路径之一。
这会不会太自私?会不会伤害别人?
只要你不损人利己,并尊重别人的智商,就不会。
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道,靠的不是一份虚张声势的清高,而是对人对己的真诚坦荡。
3
同频相吸,能量共振。
这是吸引力法则的原理,也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
懂了很多道理,环顾四周,却还是一穷二白,前途渺茫。
说到底,脑内的意识流和现实的日常生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我们相信心念的力量,也得遵守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
想要找到人生志业,就得认真探索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投入时间、心力和资金,再也不能以“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为由,混吃等死。
想要遇上理想爱人,就得先娇养自己,提升品位,在单身的情况下也学着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学会正确地搭讪互动。
想要实现财务自由,就想办法多赚钱,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财,而不是等着时来运转,一夜暴富。
就是这么简单。
放下一步登天的幻想,总能找到第一步的方向。
没有得到过,没有满足过,所有的“看淡”“放下”都有着酸葡萄的味道。再“时时勤拂拭”,也难免心猿意马。
即使你认为,在过去的累生累世里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经历,该“看开”了,但只要此刻你还心有不甘,那这就是最真实的渴望。
不要逃,诚实一点,落地一点。
尚能鲜衣怒马、意气飞扬的年纪,何必一副了无生趣的模样?
很欣赏明人张岱少年时代的志趣: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哪怕不持久,也依然美到让人心神俱动。
等享尽了其中的妙处,看过了无常和辛苦,自然会知道什么是“本来无一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