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喝杯茶来!”我拿着茶壶走到儿子房间门口。
“好的。”儿子打开门,手里拿着茶杯。
我给他倒了一杯六堡茶,然后跟他说:“儿子,你别总是关着门。如果你要做什么事不想被父母打扰到或吵到,你就跟我们说。父母关心的是你的健康成长,你现在这么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们也理解,但长时间关在一个小空间里对身心健康不好!”
“好的!对的!”儿子说,然后又随手把门关上了!
……
儿子小时候,我就想,我会当一个好父亲,我会跟儿子成为好朋友的。
然而代沟还是终于现实地存在!当个好父亲并不容易,我也是第一次当父亲,没有经验。
但我还是认定,我必须管教儿子。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我有这个责任。这是应当的,这是义。至于儿子将来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会对我怎么样,这是利,我最多只能期望而不能求其必有。这里也有“义利之辨”。
至于具体怎么管教,我没有系统学过,况且,时代地域不同,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不同,别人的理论和经验只能参考而不能照搬。
不过,在管教儿子这件事上,我是可以用王阳明先生的“心即理”作为指导的。
王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依此,我说,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教儿便是慈爱。”
王阳明的学生对此发生疑问,认为这个太抽象,说还是应该讲求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要孝敬父母应该怎样做,不能只是说要有“天理之心”就完了。
王阳明回答说:“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阳明先生意思是说,并不是不要具体方法,而是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天理之心”,自然就会去寻找并且能够找出具体的方法来。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天理的心”,则各种具体方法只能是无根的、没有生命的枯枝败叶。
那么,我本着爱儿子、对儿子负责任的“天理之心”去管教孩子,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也可以找出合适的方式来。也许会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但我没有“爱面子”“摆架子”等“人欲”,则我会认错和改进,自然也可以一步一步做得更好,更合“天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