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读】致虚守静(16)

【素读】致虚守静(16)

作者: 灵雨润物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18:02 被阅读0次

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净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他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他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做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做“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知守静之贵的崇祯帝

崇祯于1627年登临皇位,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他革弊除患,剪除魏忠贤的阉党集团,提拔能干有谋的良将袁崇焕……他的很多措施让人们看到复兴大明的希望。

他强调唯才是举,而由于急功近利,心性浮躁,不能以虚静观物,经常被奸佞之徒花言巧语蒙蔽,看不穿人和事的本质,一次次的误害忠臣。

人君不知“守静”,便不能明察是非,势必造成冤案。而人君不知“致虚”,则难免徒有用贤之心而没有容贤之量。尤其面对国家大事,若不能保持心境的空明,就很容易为杂念所扰,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崇祯只看到了改“因粮”改为“均输”好的政策,可以增加大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却看不到他势必进一步激化官民的矛盾。“因粮”与“均输”均为财政政策,二者的不同在于“因粮”是富户多纳税,“均输”则加重了贫民的负担。百姓起义本来就是因为不堪重负,生计艰难。

勤政而忧国忧民的崇祯皇帝,最终没能挽救大明的江山。在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城之际,与景山自杀年仅35岁。

临死之前,他满怀悲愤的写下这样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站在道家的视角,让人“上干天咎”的未必是“凉德藐躬”,而是不懂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违背了道德法则,招致了灾祸。

守静致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读】致虚守静(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bg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