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兔推荐 | 像电影又像戏剧的Murder on the Ori

小兔推荐 | 像电影又像戏剧的Murder on the Ori

作者: 小兔爱唱歌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23:02 被阅读0次

    刚跟灰灰看完回来,看完电影像是看完了一场话剧。

    没看过之前几个版本的我,觉得这一版其实还不错,感觉前半段增加了一些小的笑料,场景布局感觉也很现代。

    主要问题就是有些地方口音太重我没太听懂,还有部分语速太快也没太听懂。还有片中夹杂着大量法语,一些简单的就没配字幕解释,片子的讲故事顺序也是很有意思的。算是前面还有一个简短的交代和铺垫,也是为了后面侦探违背自己天性做出决定做了一个解释。而且片子使用的插叙的方式,故事背景交代部分靠闪回,部分靠人们之间交流的口述,因此既有上帝视角也有融入感。

    片子部分拍摄角度和布局也是很有意思。首先是侦探撬开房门发现犯罪现场的镜头,居然是从上往下拍摄的,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总揽全局的感觉,但事实上我们却没法看见犯罪现场的具体样子和每个角色脸上的表情,这样就很微妙了。。。

    然后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犯罪闪回,镜头的重点都放在了每个人复仇的表情上,有的愤怒,有的懦弱,有的悲痛,还有的狰狞,这些微表情都反映出了各个角色的内心情感。最后就是审判的场景。这部电影将这个场景设置在了火车外,而且大家是坐在一张长桌上一字排开,有一幕还拉了远景。感觉这里是在模仿名画《最后的晚餐》,人们都在猜测谁那个是凶手…但与名画不同的是,这个案子里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最后犯罪过程闪回那一段,演员们脸上丰富的表情不禁让我开始怀疑这样实施正义的方式是否正确。这样的惩罚是否过于残忍,因为片中罪犯似乎还是有意识的,被捂着嘴巴一刀刀捅死。而下一幕Linda说出这一切都是我的计划,和他们无关,they are good people时,她脸上的表情又让我感觉也许他们真的只是被悲痛愤怒给冲昏了脑袋,只是仅有这一次允许自己去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正义去触碰一次底线,但总体来说,或抛开这次案件之外,他们其实都是本性不坏的人,而相比之下被杀的人才是坏到骨子里的人。所以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我们或者说社会是否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阿加莎笔下的侦探似乎是是公正的化身,而面对这样的情与法的难题,在片子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作为一个破案悬疑片,如果不知道真相当然会看得更过瘾,特别是这个故事之所以那么出名,自然有它的原因,绝大部分的人应该都和我一样,早就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后细节。在这种时候,基本没惊喜可言,就不自觉的跳戏,会去从其他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

    从艺术的角度说几句,影片用65mm胶片摄影机拍摄,颜色和画面当然很有质感,场景、摄影、卡司,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复古气息,带有深深的怀旧感,跟童话一样,雪景也很惊艳。而且因为肯尼思让自己的角色变得更加幽默有趣,并使用了很亮的色调,整个影片不像我看到的其他版本那么黑暗、沉重,相比谋杀悬疑,更像是一部圣诞电影。

    摄影充分运用了纵深空间。加莱车厢狭长的过道,在明暗交替中,揭示了人物无法逃避的宿命。正如片中波洛所说,杀过人的人,灵魂将不再完整。因此,影片中的几次群像构图都是失衡的,特写与中近景的交替,不同角度的对照,以各种方式去刻画角色的残缺感。对于车外场景,影片利用特效和奇观镜头变着花样地渲染,也确实带来了一定视觉上的新鲜感。冰天雪地的温科夫齐,代表冰冷工业机器的东方快车在此搁浅,与此同时罪恶也被一并释放。严酷的景观不仅揭示了工业社会对文明与人性的侵蚀,也渲染了整个车厢乘客被捆绑的命运。

    这次的谋杀场景,以斜角镜头和黑白画面的方式,配上哀伤的钢琴曲,突出了复仇得逞后,那种更加巨大的悲凉与痛苦。影片没有直接拍摄行刺的画面,镜头一直聚焦在凶手的面孔。在真相揭晓的高潮部分都表现得非常有力。这次最后的审问场景,被搬到了车厢外,在一处黑漆漆的隧道前。油画般的影像颇似《最后的晚餐》,每个人面对命运的审判,显得麻木而平静。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车戏精,我是为了米歇尔·菲佛去看的,美人优雅的老去依然还是美人。。。真好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兔推荐 | 像电影又像戏剧的Murder on the Ori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bi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