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有一章节是讲家庭的。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分析了孩子出生顺序给孩子心理带来的各种影响。如果家庭里有多个孩子,那么每位孩子的心理可能会不太一样。比如长子,因为庄子出生时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一开始他们拥有父母全部的爱,但是二孩出生,他们在家中的地位改变了。长子的心理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没有及时去纠正他心理上的落差,那么,对于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不稳定感你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
如果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宠爱,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应该拥有很好的东西,不管他们多大,他们都认为自己邻座应当获得这些。如果别人不来满足他的需要,很容易就会受挫。同时,因为受宠,所以最小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不需要奋斗,因为需要的东西,别人都应该拱手奉上。
此外,他再次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早在学会合作之前,孩子就已经在家庭中看到了成员的合作。如果家庭成员合作愉快,那么孩子可能也会耳濡目染。但是如果家庭成员很少合作,父母也没有下意识教孩子如何和别人合作,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与他人合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说到合作,如果这个家庭有很多孩子,那无疑孩子之间会有较多的合作机会,通常来说,这些孩子他们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
在我的身边,一般家庭的最小单位就是三口之家,在作者看来,家庭中三个人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也可能会不停变化。
最初(孩子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总是不如和母亲的亲密。假设三口之家里父母感情和谐,父母心理也很健康,母亲应该会引导孩子,让父亲也参与和孩子的互动,夫妻共同抚养孩子。孩子也会慢慢将注意力分散到父母身上,不会偏向任何一。
如果母亲太过保护孩子,溺爱孩子,那么孩子会一直和母亲比较亲密,和父亲比较疏远。作者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今后孩子在社会归属感上会受到阻碍。
还有一种情况,家庭中父母婚姻不幸福。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可能不想让父亲融入家庭生活中来,只想让孩子属于她个人。也许孩子只是父母战争中的一颗棋子。他们可能会想让孩子依附自己,希望得到孩子更多的爱。如果孩子们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他们工于心计,会让战火升级。这样一来,竞争就加剧了,那就看谁更能得到孩子的欢心了。
与别人交往的首次经历来自父母,如果和父母的合作并不融洽,孩子就学不会合作。再者,孩子从父母的生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婚姻的概念、和异性的合作美系。生活在不幸婚姻中的儿童如果他们的最初印象不被改正,就会对婚姻悲观失望。甚至,他们成年以后也觉得婚姻会注定失败。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对号入座。我是一个不太会和别人合作的独生子女,同时父母的婚姻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所以我对婚姻很悲观。
就像阿德勒一直强调的,不要把一件事的结果归咎于命运或者是上天安排,而是应该看,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结果,之前做了些什么。
正是因为对婚姻一直抱着悲观态度,所以我刻意回避好好经营关系,甚至关系结束才是我想要的。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对婚姻抱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