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用多少时间倾听自己呢?
昨晚我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我读着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文字,我自己想,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也想写出李老师那样的文字,因为他总是把人放在最前面,然后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后才是一个语文老师。我以为,我喜欢他的文字,我喜欢他夜以继日喜欢自己的故事,喜欢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同事,喜欢自己的身边人。他不仅仅总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还喜欢站在人性的高度写。他让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面,是啊,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人性。我也常常想,我也有所感悟。我也有所醒悟。其实,我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我是幸福的。
你会问我:“真的那么好看吗?”
我点点头,真的很好看。因为,这里有人性,有人情,有感人肺腑的话语,更有感人的行动。李老师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家访,结束了家访之后,他看着圆月,自己感慨万分。我也想到了我在2018年的家访。每一次去一个家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总是很热情,持续和我交流自己孩子的渴望。我知道,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静静等待着每一天的学习。
我记得,有一年孩子们都起水痘了。我惦记着一个孩子,我还想要去家访,结果我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告诉我,家离学校很远。后来,我每天都很忙。我渐渐想起来了这件事。第二次见到家长,我还很抱歉地说:“我还说要去看看孩子。结果也没有去。”家长非常理解我。
昨晚,我想到过我是一个酿蜜的人。
我的信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要问问,看到了宁静的窗台长着宁静的花儿,宁静的君子兰,宁静的仙人球。恰如哈扎拉尔说:“如果他是一个爱尔兰人,他想要当一个诗人。每天都找时间到海边坐坐,每天想一个问题,哪怕什么也想不出来,也愿意持续着这样的生活。他又补充了一句,我每天的生活,都像无所事事的样子。”
我既去不了海边,也没有想出什么真知。
我能想到的就是我要把自己变得更好。
家长发过来一个题,我第一时间给予解答,我就是这样常常要回复。如果我没有肯定的答案,我一定要想上一段时间,然后耐心解释。等待有了准确的答案,再给予回复。同事没有第一时间发体温的信息,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小伙伴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尽肯可能帮助。最后还要告知:“希望对你有用。”
张文质老师说: “能够离开自己惯常‘呼吸’的水面,潜入另一片水域,人生常常就是‘我给你写信,但信已无处可投。’”我崇拜张老师的文字,更崇拜他为人的真诚。虽然我未曾和他谋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阅读就是让我潜入另一个水面。
我的信仰就是阅读。阅读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从沙发到电视,从书桌到阳台,我不仅自己要读书,我要把孩子的书都摆出来。我和女儿等着图书馆开馆,我们就能借到我们要看的书籍。最近,我购买了李镇西老师的五本书籍。我的女儿一脸惊叹,她询问我:“妈妈,你怎么没有给我买书?”我瞬间就觉得惭愧了。我只顾着自己读书,却忘却了女儿。今天,回忆这段事情,我依然很惭愧。我一定要询问孩子,她想要读什么,我满足她的读书渴望。
前几天,女儿要看10本书,当我给读到第四本的时候,我突然就丧失了耐心。我不给她讲了。我的女儿伤心地哭泣起来,她把头藏在被子里,她不理我,她不和我说话。我又补充了一句:“明天,我再给你讲。”她既有不解,也有疑惑。
后来,她睡不着,我就给孩子讲故事。大概是我讲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把她抱在怀里,哄着她入睡。结果,第二天,我看到了书籍,她一睁开眼睛就让我给讲。我自己觉得自己很惭愧。为什么就不给孩子讲呢?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太晚睡觉。其实,我和孩子可以解释的。每天要读多少,如果我更要耐心,孩子也是总会明白。
前几天,我把孩子的长筒袜给丢了。后来,我们也没有出门。我干脆找出了自己的长筒袜,把我的长筒袜改了,让孩子穿上。虽然我的不那么好,但是孩子喜欢亮晶晶的点点。原来,孩子喜欢的就是那么一点点。
顺着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我知道,孩子总是和我有同样的相似。其实,她坦然接受了疑惑,没有再次追问。她坦然接受了早点睡觉。她坦然接受了丢失事物。我总是在家里反思着自己的这些事情。
这样的状态让我想到李镇西老师举的例子。一日,他没有笔油,结果孩子们都要给他递过去。这个场景,我时常发生在自己的教育里。学生总是抢着要给我我需要的东西。我却从来没有去反思。
他是这样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时,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过去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李老师说,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我想,“小事往深处思考”真重要!
我明白,小事处深入思考,可以让我变得更好!
2020 .3.18 10:54 202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