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总报告

【笔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总报告

作者: 胖艺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21:03 被阅读0次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7年底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两次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基本目的、方法和逻辑
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福斯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其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
1、人口结构的不同,特别是年龄结构不同
2、技术条件不同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4、全球化程度不同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三、共同点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3、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的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5、福斯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四、三点政策思考
1、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目前有两个场景必须预防: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态的战争。
2、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此次危机发生后,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3、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巨大冲击,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总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d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