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己的念头。
在本文开篇将这句话立为Flag,后续的许多内容都与它相关,但并非是关系紧密的那种。这一面Flag来自卡洛·罗韦利 。
知道卡洛·罗韦利这个人是从《七堂极简物理课》一书开始的,从2015年开始,他的物理学科普作品《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出版。2019年卡洛·罗韦利最新著述的中译本《时间的秩序》接踵而来。在有关物理学科的著述中,少有人能像卡洛·罗韦利可以用优雅的方式叙述。
如果将《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视之为针对物理学的通俗讲义的话,那么《时间的秩序》的情况就迥然不同了。这本书与之前的三本书不同之处在于,前三册著述中所展示的内容,卡洛·罗韦利多少还以凭借其自身优势侃侃而谈,到了《时间的秩序》就变得复杂起来。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提出的问题比他想要阐述问题多了起来。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围绕在卡洛·罗韦利身边巨大的孤独感。对于任何一位尝试挑战“说明时间”的学者而言,其难度不在于说明“时间是什么”,而是“什么是时间”。相比他的前三册著述,《时间的秩序》不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次重新开始。至少在阅读这本书第一部分之后,会让我们忘记时间。
卡洛·罗韦利是这样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普遍事实------“世界的时间结构不同于我们看到的那副幼稚图景,这幅幼稚图景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却不适用于理解世界的精细褶皱或其辽阔。它很有可能甚至不足以帮助了解我们自身的本质,因为时间之谜与我们个人身份之谜、意识之谜交织在一起”。在《时间的秩序》中,卡洛·罗韦利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讲述有些穷尽了语言极限的无力感。我甚至还觉得,不论是卡洛·罗韦利使用的原著语言,还是中译本,这本书中在叙述中所使用的语法和语词已经逼近极限,或者是已经不足以提供适合的内容来讲述“时间”的故事。阅读《时间的秩序》的难度不在于卡洛·罗韦利的叙述,在他使用的那些语词就会让读者有些一筹莫展。我们可以暂时掠过为了讲述时间而需要使用的那些名词,但那些动词却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绊脚石。诸如稀释、睡去、分别、交换、涨落、进食、催化回弹等等这样的词语,如果我们按照本已经认识的意义去看待这些动词时,这些词语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但若是在《时间的秩序》中组合起来使用时,这些词语似乎具备了别样的表达。这些词语接近了它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境”,但却始终停留在“意境”的边缘部分,再也不肯迈进一步。
我们可以暂且不评论《时间的秩序》阐述的意境究竟如何,但这本书讲述的内容,仿佛是文字想努力地表现自己,却不曾在思想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这种阅读体验在阅读《时间的秩序》的第三部分中最为明显。《时间的秩序》第一部分中讲述的时间故事所保持的水准与卡洛·罗韦利以往的作品持平,从第二部分开始,时间从“无序”开始,到了第三部分,时间已经接近消失的境地了。换言之,在《时间的秩序》中,本以为作者会撩开“时间”的神秘面纱,但事实上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一层一层的面纱之后,“时间”-----这个故事主角都会消失。读者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也会一并被摧毁或是崩塌。而卡洛·罗韦利却没有重建的举动。
卡洛·罗韦利想说的是------“时间”只是一个“念头”,正如“我”是自己的念头。我们对于时间最初的认识不是来自“时间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念头。由此推论,我们认为的”时间”不出意外的话也应是“念头”的一种。在千千万万种念头之中,有关“时间”的念头不过是表现最为强烈的那一个而已。
幸好卡洛·罗韦利讲故事的能力在《现实不似你所见》和《极简科学起源课》中已经得到了淬炼,否则的话,《时间的秩序》在叙述方面不会有那么具有摧毁性的力道。卡洛·罗韦利还在《时间的秩序》中巧妙了设置了一个陷阱,他把读者的“时间观念”给毁了。这种毁灭是在华丽的文字下悄悄地进行的。
回想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侃侃而谈有关“思维方法”转变的内容,在历经种种旧概念的崩坍、新概念的崛起建立起来的连续中,在新旧观念戏剧化的争斗中,我们总能看到新的世界图景。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把这种戏剧化的争斗表现的更逼真了。不过给观众带来的眩晕却只能由观众自我消受。争斗围绕着的核心问题是时间,我们本以为很了解它,经卡洛·罗韦利一番指指点点,我们连自己都会疑惑起来,时间问题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时间的秩序》一书既不回答问题,也不提供答案,相反它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随着《时间的秩序》的阅读深入,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虚化的过程。一定有读者可以在这本书某一章节处会一脚踩入巨大的“虚空”里。在那里,时间不存在,自己也会不存在。
卡洛·罗韦利在讲述“时间”时,语言和语词有些力不从心。物理学著述中很少会看到缺乏确定性和精确性的表达,在《时间的秩序》中卡洛·罗韦利一反常态,多力有不逮。尤其在这本书第三部分的叙述中,讲述的视角的转换导致阅读困难。可能对于作者卡洛·罗韦利而言,跳出自己------才是第三部分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否则认识“时间”仍属原地踏步。
《圣经》传道书中有着对时间相当早期地描述:“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有时”是这一段话中最显著的特点,问题是,我们是否把握到了这些时间,还是只在心头闪过的一“念”呢?
念念不息时,或许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流动!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而这个这一念,一看,是否值得可信呢?卡洛·罗韦利停下了笔。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