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另一本"自私的基因" ——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 下 )

另一本"自私的基因" ——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 下 )

作者: 小蒋不素小蒋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1:33 被阅读0次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七、亲代抚育问题


    亲代抚育中一个令人惊诧的事实就是,许多物种根本就不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 Alcock, 1993 )。

    我觉得是因为人类的小孩需要培养很多年才能完全独立,所以造成了进化。

    1、为什么母亲为子女提供的照顾比父亲更多?

    在一本名叫《亲代抚育的进化》的书上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感谢辞:“我亏欠最多的是我的妻子,在我写亲代抚育的时候正是她照管着我们的孩子。”

    在动物世界里,所有的雌性都比雄性在子女抚育方面的投入要多得多。

    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设:

    ( 1 )父子关系的不确定假设;

    ( 2 )遗弃假设;

    根据遗弃假设,卵子和精子排放的顺序,卵子在先,雄性的亲代抚育应该更为普遍,卵子在后,雌性的亲代抚育应该更为普遍。

    所以,还可以推出,在体内受精的物种中,雌性的亲代抚育应该更为普遍,而在体外受精的物种中,雄性的亲代抚育更为普遍

    ( 3 )择偶机会的代价假设。

    第三个假设来源于择偶机会代价中的两性差异。择偶机会的代价( mating opportunity costs )是指父母为后代投入精力而直接导致的其他择偶机会的丧失。

    我们可以预测,在男性过剩时,男性更有可能为子女投入,而在女性过剩时,男性就会忽视子女。

    俄罗斯的男人酗酒、不顾家。

    ( 4 )男性倾向于为择偶投资而女性倾向于为子女投资。

    男性把精力投向孩子也许是为了吸引女性。

    ( 5 )女人天生喜欢并擅长照顾小孩

    这些研究中,当给女性示以婴儿的幻灯片时,女性的瞳孔会比平时放大 17 %多;而男性的瞳孔反应却没有任何变化。此外,当示以怀抱婴儿的母亲的幻灯片时,女性的瞳孔放大了近 24 %,而男性的瞳孔只放大 5 %(但即便是这种轻微的放大,也可能是由于男性对母亲的兴趣而不是对婴儿的兴趣!)

    在孩子出生 6 小时后,母亲能够仅凭嗅觉就辨认出自己的孩子,而父亲却不能( Barash & Lipton, 1997 )。当婴儿照片在屏幕上快速闪现时,女性认出婴儿面部表情的能力也比男性高;女性对婴儿的惊奇、厌恶、愤怒、恐惧、沮丧等情绪的探查也比男性要更快更准确得多( Barash & Lipton, 1997

    2、亲代抚育的进化视角

    (1) 亲生子女的偏心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亲代抚育的选择性会对某些后代更为有利,这种情况被称为父母偏心( parental favoritism)

    这一进化的逻辑并不意味着,父母只关心精力充沛身体健康的子女。事实上,根据预测,在某些情况下,父母对于病患子女比对健康子女的投入还更多。

    但还是存在父母对先天不足的儿童的忽视和虐待。

    (2) 继父继母

    继任的父母通常没有亲生父母对子女那么关心,结果不是亲生父母养大的孩子通常会被人剥削利用,或者处于危险之中。亲代投资是一项宝贵的资源,选择必然青睐那些具有不在非亲属身上浪费资源心理的父母。

    继任父母和前任子女之间的内在利益冲突也常常表现在许多文化中的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

    爱尔兰人、印度人、爱斯基摩的阿留申人以及印度尼西亚人的民间故事里,都把继父和后母描绘成了恶棍。

    继父继母本身仍然是儿童虐待的一个业已确定的最危险的因素

    最后,在大洋洲的 Tikopia 和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族的男子报告说,如果要和一名已经和其他男性生有子女的女性结婚,他们会要求杀死其前任丈夫的孩子,这是结婚的一个条件。

    (3) 更像爸爸而不是更像妈妈

    母亲试图影响男性对这两种信息的感知,例如试图让他相信她的确是忠诚的,或者说新生儿简直就是他的翻版

    在对孩子和父母的相似性进行评论的母亲中,有 81 %的人认为孩子更像父亲,只有 19 %的人认为孩子更像自己。母亲的亲属也表现出该倾向:在评价孩子与父母的相似性的人群中,有 66 %的人认为孩子更像他的父亲,只有 34 %的认为孩子更像母亲。研究结论的基本模式——母亲更有可能坚持认为孩子和他的父亲更相像

    孩子的母亲及其亲属试图影响孩子的父亲对自己父亲身份的感知,这也许是为了鼓励男性为子女付出亲代投资

    科学家做过实验,男性认为他们自己的照片变形后生成的面孔更吸引人,并表明他们会为这个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金钱,并且在抚养他时最没有怨言。相比之下,女性的亲子投入就远远没有男性这样受到孩子与自己相似性的影响

    认为自己和孩子不像的男性,更容易对妻子采取暴力手段。

    3、父母——子女冲突的理论

    诸如人类等有性繁殖的物种中,父母和后代有 50 %的亲缘关系

    (1) 流产

    母亲显然进化出了一种探查染色体变异并中止其发育的适应器。这种机制是十分高效的,它阻止了母亲对可能早年夭折的孩子的进一步投资。及早中止妊娠对母亲是十分有利的,便于她们为将来更有可能存活的孩子保留资源。

    且许多都在女性忽略的孕期的第一阶段( first period )之前就发生了,因此有人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怀孕就已经流产了。

    (2) 子痫前期

    一旦着床成功,另一种冲突似乎又产生了,这就是母亲供血的冲突。怀孕的最普遍的一种影响就是高血压。因血压过高对肾脏产生的危害,被称为子痫前期。

    这就导致孕妇血压升高,并为胎儿传输更多的血液(也就是营养),这可能会对血管造成危害,出现子痫前期的症状。很显然,这种机制的进化是有利于胎儿的,它甚至不惜对母亲造成伤害。

    (3) 伊底帕斯情结 (恋母仇父情节)

    总之,根据进化的解释,弗洛伊德理论的伊底帕斯情结混淆了冲突的两种相互分离的来源。第一,父亲和儿子之间可能的确存在与性无关的冲突,但该冲突指向亲代投资,而非性接触。第二,父亲和儿子之间可能存在性冲突,但针对的是和其他女性的性接触,而非儿子的母亲。总之,弗洛伊德显然不恰当地把这两种不同的冲突融合到了他的伊底帕斯情结理论中。

    (4) 谋杀

    成人阶段的确偶尔存在家庭内部的同性谋杀,大多数集中在父亲和儿子身上。但这是在伊底帕斯阶段结束十年后才发生。

    子女是父母基因的载体,但是当父母衰老时,他们对子女来说越来越不重要,相反子女对父母来说越来越重要。

    更没有价值的人就更容易被杀,因此成年的后代更有可能杀死他们的父母,相比之下,反过来的可能性则小之又小。

    八、亲属关系问题


    1、内含适应性理论及其应用

    如果利他行为的受惠者所获得的收益 b 乘以受惠者携带利他者基因的概率值 r 之后,仍然大于利他者自身所付出的代价 c ,那么这样的利他基因就能够得以进化。b * r > c

    Hamilton 的内含适应性公式漂亮地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并且向我们展示了利他行为(会给利他者自身的繁殖带来妨碍)是如何能够轻易地得以进化的。

    长子(女)更有可能和父母建立牢固的感情,认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而中间出生的子女则更有可能向家庭之外的人寻求联盟。有趣的是,即使父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中间出生的子女所获得的总投资仍然是最少的

    中间出生的子女总是要和其他人分享父母的资源,因为他们的全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同胞在其左右,

    亲属称谓常被用来说服和影响其他人,哪怕你们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亲属关系。比如,乞丐的招数通常是:“喂,老兄,给点儿零钱好吗?”乞丐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发出请求呢?一种可能是,乞丐希望采用亲属词汇“兄弟”来唤起路人的亲属心理。由于我们更有可能帮助兄弟而不是陌生人,所以当乞丐使用“兄弟”这个词时,他们能激发路人的一些亲属心理,从而得到更多的施舍。同样的例子还能在大学里的兄弟会和女生联合会中找到,这些团体内部的成员相互以“兄弟”和“姐妹”相称。另外,女性主义的口号中通常会出现“姐妹们”这样的词汇。其实,这也是出于相同的意图,它试着让没有遗传关系的女性们团结起来。总之,通过语言来唤起他人的亲属心理,是内含适应性理论的一种策略性运用。这个假设能够经得起实际的检验。

    2、支持内含适应性理论应用的实证依据

    尽管发出警报的松鼠会付出一定的生存代价,但是它的叔叔伯伯、姑姑姨妈、兄弟姐妹、父母亲、堂表兄弟姐妹等都能够从中获益。根据这个假设,发出警报的松鼠通过向那些包含它基因拷贝的“载体”提供信息,从而获得内含适应性收益。

    遗传相关度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影响利他行为所涉及的决策规则的唯一理论因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帮助行为将随着受惠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即使一个人和他(她)的遗传亲属住得很远,而且很少联系,但只要他们的遗传相关度足够高,他们之间的主观亲近感仍然比较强烈。

    正如俗语所言,血确实浓于水。

    特别的是,大部分男性却倾向于将全部财产留给妻子,并且相信他们的妻子会把这些资源用在他们的子女身上。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已婚女性在临终之前却很少对丈夫表现出同样的信任。

    (1)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再婚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2)那么男性倾向于将大部分遗产留给他们的妻子,因为他们相信妻子会把资源分配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但是,倘若在世的配偶年纪轻轻,很有可能再婚,并且和其他男人生儿育女,此时的男性则不会把遗产留给配偶,而是直接留给他们的孩子。

    祖孙之间的遗传关系存在两层疑虑。

    从孙子的角度看来,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外婆应该投资最多,而爷爷应该投资最少

    人们通常和外婆关系最好,而和爷爷的关系最差。

    按照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的理论逻辑,姨妈的投资应该比姑妈多,而舅舅的投资应该比叔叔多。

    你的亲属对你而言有多重要?如果你是女性,那你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非常重要”,但如果你是男性,那你的答案很可能是“不那么重要”。

    女性在回忆亲属这件事上似乎比男性做得更好。

    当问到和谁的关系最亲密时,不管是男性参与者还是女性参与者,都认为那个人是姐姐(或妹妹),而不是哥哥(或弟弟)。

    在人类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女性更有可能通过在亲属身上的投资(并从亲属那里得到收益)而获得繁殖成功,但是男性则不然,男性更有可能通过更多的配偶来获得繁殖成功。

    女性更多地依赖于亲属,而男性则更多地依赖于亲属成员之外的互惠关系,比如朋友关系。

    这让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家庭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让人惊讶的事实却是,在所有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只有 3 %的物种会组建家庭。

    为什么动物界的大多数物种在身体发育成熟之后就离开巢穴,而很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继续留在父母身边(或者延迟离开父母的时间)会带来巨大的繁殖代价。

    当子代缺乏合适的繁殖空缺时,家庭就会形成;但是一旦子代获得了繁殖的合适途径,那么家庭将会解体。

    如果子女在性成熟之后继续逗留在家,他们将有机会继承父母的财产,所以,富有的家庭在持续时间上应该比贫穷的家庭更加长久

    同胞冲突、亲子冲突和父母冲突是家庭生活中的三种基本冲突形式,这三种冲突是非常普遍的。

    和其他无亲属关系的群体相比,家庭内部的性攻击应该很低,因为人类已经进化了避免近亲交配的心理机制。

    自然选择应该在孩子身上塑造了特定的适应器,让他们想方设法地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资源;同时,自然选择也应该在父母身上塑造了相对应的适应器,让他们不会屈服于某一个孩子霸道的愿望。

    九、合作联盟


    1、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

    互惠式利他行为的精妙之处在于,互惠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比如说,有两个猎人是朋友,但是他们能否成功地逮到猎物,却是一件非常不确定的事情。有可能在这个星期,一个人打到了猎物,但是下一个星期,成功的却是另一个人。如果第一个猎人将他的食物和朋友共享,那么他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倘若他打到的肉比较多,他们全家人没法一下子都吃完,而肉类又很容易变质腐化,这个时候,如果他让朋友来分享剩余的食物,他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是反过来,这些食物对他的朋友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肉,他的朋友可能要挨一个星期的饿。不过在下个星期,情况可能会完全倒过来。所以,当他们将肉分给朋友食用时,他们自己的代价很小,但朋友获得的收益却很大。显然,与其自私地将自己捕获的肉独自享用,还不如和朋友共同分享,因为互惠式的利他行为让他们两人都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双赢(in trade )”,它是指每一方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回馈都比他付出的代价更高(& Tooby, 1992 )

    但互惠式的利他行为可能会出现欺骗者,而最佳的办法是以牙还牙策略

    Axelrod ( 1984 )认为,以牙还牙策略包含有三个特征,正是这三个特征使得它百战不殆。它们是:

    ( 1 )从不先出卖对方——开始时总是选择合作,只要对方合作,那就一直合作下去;

    ( 2 )在对方选择出卖后进行报复——只要对方开始背叛,那就马上也选择背叛;

    ( 3 )宽恕——如果对方改变策略,愿意重新合作,那就进行互惠式合作,双方关系重新回归到良性循环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个重要的局限:上面的游戏假定每个玩家的权力都是相等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权力的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

    2、合作行为

    如何促进合作行为:

    第一,增强将来交往的迹象( shadow )。如果对方认为你们以后会经常交往,那他(她)的合作动机就会更高。倘若对方知道这是“最后的一次”,双方的关系不久就会终止,那么对方更有可能选择背叛,而不是合作。增强将来交往预兆的方法有:增加现在的交往频率,或者对双方之间的关系作出承诺

    第二,引导他人的互惠行为。

    第三,公平原则。并不奢望得到的价值超出它所提供的价值。

    第四,迅速对挑衅作出反应

    第五,建立一种诚信互惠者的个人声誉

    大自然中的合作行为:

    吸血蝙蝠白天隐匿,晚上出来觅食,主要吸食牛和马的血液。牛和马当然不会听之任之,这时它们的尾巴派上了用场——驱赶蝙蝠。

    蝙蝠会将它们吸入的一部分血液反刍出来,以供群体中的其他蝙蝠食用。但是,这种馈赠并不是随机的。实际上,蝙蝠只将血液反刍给它们的朋友,也就是曾经送给它们食物的那些蝙蝠。

    3、合作联盟

    人们有时会形成合作联盟( coalitions ),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一个特殊的目的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但是,联盟面临着两个重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足以使得联盟关系土崩瓦解,它们是欺骗( defection )和搭便车( free-riding )。

    (1) 欺骗

    为了防止欺骗,Cosmides 和 Tooby ( 1992 )列出了 5 项认知能力

    能力 1 :识别不同的个体

    能力 2 :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

    能力 3 :向他人表达你的想法

    能力 4 :理解他人的需要

    能力 5 :能对代价和收益进行表征,而不依赖于交换的具体事物

    许多动物的交换活动仅仅局限于少数几种事物,比如食物和性。但是,人类交换的事物却数不胜数。

    人类并没有进化出用于解决抽象的逻辑问题的心理机制。相反,人类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用于解决以代价和收益为表征的社会交换问题的。

    它让我们能够觉察出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的诚意( germineness )( Brown & Moore, 2000 )。比如说有两个人,他们都给了乞丐 1 块钱。但是你发现,第一个人确实对乞丐的处境深表同情,正是这种同情心激起了他的帮助行为。然而,第二个人对乞丐根本就漠不关心,他的施舍行为只是为了取悦他的约会对象而已。那么,你会选择哪个人作为合作联盟的对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平安无事的时候,酒肉朋友( fair-weather friends )和真心朋友的表现非常相似。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你很难发现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酒肉朋友可以效仿真心朋友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帮助了一个人,而他非要马上给予回报,那么我们通常会将这种行为当作是缺乏友谊的标志( Shackelford & Buss, 1996 )。

    这个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身边存在很多貌似热情而且友好的交往对象,但是大家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可以真心依赖的社会纽带,孤独和疏离感总是在所难免。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很少经历到重大的事件(比如身处困境),不知道哪些人才是我们的真心朋友( Tooby & Cosmides, 1996 )。且现代社会空前地充满了各种外在的临时交换活动,而相对地缺乏象征着真正友谊的深入交往( deep engagement)

    在婚姻这一特别的合作关系中,如果夫妻双方的互惠式交换变成了即时性的——也就是说受惠者在接受帮助后马上向利他者给予回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彼此心存不满,而且婚姻关系很有可能已经处于破裂的边缘。

    "银行家困境”( Tooby & Cosmides, 1996 )是指,最需要贷款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信贷风险最高的人

    这个困境和我们祖先所面临的复杂的适应性问题非常相似。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帮助某些人。有些人可能最需要帮助,但他们的“信贷风险”却最糟糕,根本不可能给予回馈。

    所以帮助一个暂时处于困境的人是最有利的,因为他(她)会对你感恩戴德

    (2) 搭便车

    只要搭便车的人受到了惩罚,合作联盟就可以得到进化。

    比如,如果你比其他人更愿意应征入伍去打仗,那么你将会更想去惩罚那些本该应征入伍但是却逃避服役的人

    所以,当你下回再次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去攻击你们群体中的那些“逃避责任者”时,你就知道是为什么了。这些强烈的愿望很可能是你进化的惩罚性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这种惩罚性情感专门被设计来解决联盟合作在进化中所面临的搭便车问题。

    4、择友行为

    (1)朋友的空缺未满。

    (2)评估一个人的积极外部效应

    你的邻居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猛男,就像美国影星 Arnold Schwarzenegger 那样。由于他的存在,你家附近的犯罪事件少了很多,所以你和你的家人从他身上得到了某种收益。有些人为你提供了利益,但是这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经济学家把这种有利的周边效应叫作“积极的外部效应( positive externalities )”。

    (3)选择那些善于读懂你心思的人做朋友。

    (4)选择那些认为你不可替代的人做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认为你不可替代,那么他会为你的幸福投入更加强大的资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找这样的人做朋友,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5)选择那些和你趣味相投的人做朋友。

    (6)善交异性朋友。

    同性之间的友谊往往会产生同性竞争,但异性之间则不会。

    异性朋友拥有一种同性朋友所不具备的好处,那就是异性朋友有可能成为你的配偶。

    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异性朋友作为性接触对象的潜在价值

    女性可以从异性朋友那里得到了保护

    异性朋友能够提供有关异性的各种信息。

    不仅要建立同性联盟,也要和异性建立起联盟关系。

    十、攻击与战争


    在现存的 1000 多万种动物物种(其中包括 4000 种哺乳动物)里面,只有两个物种表现出如此强烈的雄性冲突。它们的雄性成员会形成合作同盟,入侵邻近的地域,并且对自己的同类发起致命的攻击。这两个与众不同的物种,就是黑猩猩和人类

    1、为什么要攻击?

    (1)攻击是适应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2)攻击也是获取他人资源的一种方式

    (3)为了避免受到攻击而甘愿丢脸和受辱的个体,很可能会再次遭受他人的攻击,因为大家认为他很好欺负,或者不会报复欺负他的人

    (4)抵御进攻

    (5)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

    (6)提升个体在现存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和等级。

    (7)拥有一个攻击性的名声,也许能够打消其他人的攻击念头

    在某些情境中,攻击者会因为攻击行为而获得坏名声。比如说,在学术圈内,身体攻击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有人采用了攻击行为,那么他肯定会遭到排斥。但是,如果你是街区帮派的成员,当你受到挑衅时你却没有攻击对方,那么你在群体中的地位将会一落千丈( Campbell, 1993 )。

    (8)攻击行为和攻击的威慑性可以防止长期配偶的不忠行为。

    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男性的性嫉妒是婚姻暴力(或者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9)获取名声

    人类倾向于建立一种名声( reputation ),因为名声往往拥有一种长期的效应。生命早期的竞争成败,是一个人能否建立起某种名声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名声又会影响到他整个人生的生存和繁殖活动。

    如果你的伤口的缝合针数最多,那你会得到某种名声。

    (10) 交配

    精液是非常廉价的,如果一个女人想要怀孕,她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能够让她受孕的男性。总之,如果战争能让男性获得更多和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收益。由于这是一种比较稀少的繁殖资源,所以它值得男性冒险而为之。

    “帮派似乎控制着一些我想要的东西。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像个笨蛋。那会儿,我成天就是学习,和帮派一点边儿都不沾。但是后来,我发现帮派里的人都有女朋友。

    2、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

    (1)性别差异意味着雄性可以比雌性拥有更多的后代(参见第四章)。换句话说,雄性的繁殖上限要远远高于雌性。而女性必须比男性更看重自己的生命,因为婴儿更多地依赖于母亲的照顾,而不是父亲( Campbell, 1999 )

    (2)某种性别的繁殖活动的可变性越大,自然选择将在这种性别成员身上塑造出更加危险的行为策略。

    如果在一个物种当中,一种性别在繁殖活动上的可变性比另一种性别更加突出,那么这个物种将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性别二态性(dimorphic )——即雌雄两性在大小和体型等许多身体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一夫多妻制越突出的物种,它的性别二态性也越明显(1985 )。

    一夫多妻制意味着有些雄性获得了超出“平均份额”的繁殖资源,而另一些雄性则完全被关在了繁殖活动的大门之外。这样的繁殖系统使得雄性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贫穷的未婚男子比富裕的已婚男子更有可能成为案件的凶手。

    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小 7 年,这一现象也是男性的攻击策略所导致的众多后果之一。

    3、女性攻击是为何?

    (1) 同性竞争

    女性也会参与攻击行为,而且她们的攻击对象通常也是女性。比如,对女性的口头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女性常常诋毁她们的竞争者,嘲笑她们的长相和外貌,贬低她们的繁殖价值( Buss & Dedden, 1990; Campbell, 1993, 1999 )。不过,女性的攻击方式不像男性那样激烈和暴力,也不像男性那样危险。

    4、男女受到的攻击差异

    (1) 高中生样本中,报告自己曾经受到身体侵害(比如拳打脚踢)的男生占 36 %,而女生却只有 9 %。

    我们可以推测,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热衷于身体伤害,这部分地决定了她们对武器的选择。

    (2) 女性超过男性的第二种攻击方式,就是口头攻击

    在整个样本中, 74 %的女生报告自己曾经被人叫绰号,但是只有 57 %的男生遭遇过这样的情形。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听说别人在讲我的坏话”这个项目上, 30 %的女生和仅仅 17 %的男生有过这样的经验。

    最常使用的词汇是“婊子”、“荡妇”、“贱货”,以及“娼妇”。这种欺凌方式在高中女生中非常普遍,但是在初中女生中却很少见。这似乎意味着,高中女生慢慢地开始了同性竞争,因为她们已经面临择偶的适应性问题。

    (3) 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女性形成战争同盟去攻击其他群体的例子。但是,部落战争在男性的同盟之间却非常普遍( e. g., Chagnon, 1983 )。

    战争是一种纯男性的活动。虽然战争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杀害对方的男性,但是女性往往也会遭殃。

    十一、两性冲突


    男人和女人之间总是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是不同的东西。男人想要女人,而女人想要男人。——George Burns

    每个年龄阶段的两性战争大部分都是在性方面的战争。——Donald Symons, 1979

    1、策略冲突理论

    在进化过程中,男女两性无休止地上演着欺骗与反欺骗的竞赛。

    冲突往往是男女性策略不同而产生的令人不快的副产品。

    (1)性行为的发生与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因为女性通常采取的是长期择偶策略,所以在接受性请求之前,她们需要获得资源或者投资的信号。不过,女性所觊觎的资源正是男性紧紧守护着的,而男性追求的性接触也正是女性吝于给予的。

    根据假设,女性也进化出了一种女性怀疑承诺的偏向。在求爱过程中,她们常常低估男性承诺的真实度。在女性寻求一份可靠的关系的时候,她的第一道防线是增大对方求爱的代价,在同意性请求之前要求对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承诺。

    (2)性意向的推断的冲突

    性骚扰就是策略冲突在工作场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男性有时会基于女性的部分行为推断出并不存在的性意向。

    女性比男性更显著地报告说曾经利用微笑和卖弄风骚来勾引异性,即使她们没有兴趣发生性关系。

    任何一种性骚扰行为,如果被地位较低的人骚扰,例如一个垃圾收集工或建筑工人,比起被地位较高的人骚扰,女性会表现出更大的恼怒。

    (3)约会中的欺骗

    男人对女人隐瞒婚姻而女人对男人隐瞒年龄,这两者都违背了对方的意愿因而产生了策略冲突。

    (4)性背叛

    婚姻中的性背叛是策略冲突的又一种形式,因为这违背了配偶的意愿。

    (5)性攻击

    性攻击( sexual aggressiveness )是指无视女性的不情愿和抵抗,利用暴力来获取性接触机会的行为,它包含除性骚扰以外的许多形式。性攻击是男性利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性接触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本身可能招致报复并损伤名誉。

    男女之间这种令人困扰的差异在于,男性常常高估女性对性攻击的可接受程度。

    如果说强奸行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一直存在,这种行为给女性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而自然选择却没有帮助女性进化出一种避免强奸的防御机制,那将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必须注意,这与男性是否拥有强奸的进化适应器没有关系。即使强奸只是男性心理机制的一种副产品,理论上女性可能已经进化出了针对强奸的防御机制。

    当男性不能在资源和地位的竞争中成功胜出、吸引满意的配偶并成功繁殖后代的时候,他们就会采取强奸策略。

    该研究样本中,具有性攻击性的男性比不采用性攻击策略的男性自我报告说有更多的性机会、更经常的性行为,以及更丰富的性经历。

    一种广受争议的两性冲突在于,强奸究竟是男性进化而来的特定机制,还是诸如寻求短期性关系的欲望以及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等其他心理机制的副产品。现有的经验证据并没有单单支持哪一种假设。

    (6)性抑制。

    与性攻击相反的一面是性抑制( sexual withholding )。性抑制可以定义为女性一面进行性挑逗一面又不愿发生性关系的现象。

    长期关系中的策略冲突还包括强迫性控制、恐吓威胁、暴力举动、口头辱骂以及伤害对方的自尊。

    现代人体验到的仅仅是另一种循环而已。当欺骗的手段越来越精妙和优雅时,反欺骗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敏锐。

    十二、地位、声望和社会支配


    1、支配等级的形成过程

    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如果他每次遇到对手都要拼个你死我活,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策略。失败者可能会受伤,甚至会死去。所以,如果双方一开始就知道孰强孰弱,那么胜负双方也就不必在打斗上枉费功夫

    自然选择在有机体身上设计了很多虚张声势的行为,让他们夸大自己的能力,迫使对手提前放弃。同时,由于提前放弃会让动物损失很多非常重要的资源,所以自然选择肯定也塑造了用于识破这些虚张声势的行为的心理机制。

    动物似乎不愿意从支配地位变成服从地位

    真正的服从行为就可以让个体免受类似的攻击,继续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同时,个体还可以等待更好的时机到来,夺取支配地位。

    2、支配和地位的进化理论

    一般而言,男性的社会地位和他们占有的女子的数量是相对应的。

    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背景当中,一个女人宁可和其他女性共侍一夫(当然是地位高资源多的男性),也不愿意和一个地位低资源少的男性结婚。

    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仍然成立,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现代的西方文化强烈地推行一夫一妻制,并且将其法制化,这就严格地限制了男性所能迎娶的女性的数量。随着君主制度的终结,封建式的一夫多妻制也慢慢消亡了。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地位较高的男性仍然拥有更多的性接触机会( Perusse, 1993 )。

    3、男女两性在支配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

    为什么争夺社会地位的行为在男性身上更为普遍?

    男孩的言语主要用于实现“自我中心式”的功能,比如说考虑自身的利益,让他人服从自己,建立和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相反,女孩的交谈活动通常是一个更具社会联结性的过程。

    一般地,女性更加看重那些亲社会的支配行为( prosocial dominant acts ),比如“在会议中掌管某些事务”,“在弄清楚他人的想法之前,就对某个重大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立场”,“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去到处游说,筹集款项”,以及“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截然相反的是,男性往往更加欣赏那些自我中心式的支配行为( egoistic dominant acts ),比如“总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满足于一意孤行”,“抱怨不得不帮某人的忙”,“当事情搞砸后责怪他人”。与女性相比,男性所青睐的支配行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男性在那些支持高人一等的态度上的得分比女性更高,比如他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地位高于另一个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统治等等都是合理的。

    男性在社会支配倾向上的得分比女性更高,他们往往认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高的地位是合情合理的。女性倾向于平等主义,而男性则倾向于等级主义。

    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高支配型的女性常常“任命”低支配型的男性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Megargee 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性别差异。那就是,男性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提升行为(比如提高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表达他们的支配特征,但是女性的支配行为通常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获得提升,而是为了实现整个群体的目标。上面的研究都表明,男女两性在追求地位上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4、道义推理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对权利和义务进行推理,即道义推理( deontic reasoning )。确切地说,道义推理是指对“一个人是否被允许、有义务、被禁止去做某事”进行推理。

    对于道义规则陈述性规则,人们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推理策略。在道义规则中,人们寻找反例;在陈述性规则中,人们寻找能够证实规则的例子

    5、心境和情绪是地位等级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获得了提升:

    (1) 友善

    (2) 乐于助人

    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地位:

    (1)害羞

    害怕丧失地位

    (2)愤怒

    (3)沮丧

    沮丧可以促发我们的服从行为

    6、地位等级的联系

    男性的步速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只要我们知道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我们对他们身高的心理估计还是会有所夸大。

    高个子的男性在就业、升职、薪水和选举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Gillis, 1982 )。高个子的男性通常拥有更高的工资。在平均身高( 5 英尺 8 英寸)以上,男性的身高每增加 1 英寸,其年薪大概要增加 600 美元。在 20 世纪的历届美国总统竞选中,个头较高的竞选者最后赢得大选的次数占了总次数的 83 %。虽然人类的地位等级是如此的复杂和微妙,但是单单体型这个因素,就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面孔的支配性是社会地位的另一个指标。支配型的面孔通常拥有结实而突出的下巴、厚重的眉骨,以及肌肉发达的面颊

    睾丸激素水平和支配地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胜利者的睾丸激素水平上升了;失败者的睾丸激素水平下降了。

    对于男性腰臀比率( WHR )的研究,为睾丸激素和支配地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间接的证据。腰臀比率是一种第二性征,它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 Campell, Simpson, Stewart, & Manning, 2002 )。

    越高越好。

    7、自尊

    自尊是一种主观的指示器,它能够反应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如果别人对我们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那么我们的自尊就会增强;相反,自尊的减弱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的接受程度有所下降。

    功能:

    (1)有利于维持和增加我们实际的地位和声誉。

    (2)它可以指导我们向哪些人发起挑战,又向哪些人表示服从。

    (3)可以追踪我们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从而影响我们对自己的配偶价值(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的判断。

    傲慢、自负、骄傲、做作、自命不凡、夸大和过分——这些词汇通常是指有些人在自我展示时过分夸大了他们自身的地位。另外,人们经常用这些词汇来诋毁他们的竞争者,让竞争者的潜在配偶认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

    十三、其它

    人们为什么要从事很多看起来与生存和繁殖没什么关系的活动?人们为什么愿意花费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创造并且消费艺术、文学、音乐和体育赛事?

    (1)男性可以通过文化夸耀行为来增加他们获得性接触的机会”

    男性创造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都比女性要多

    大部分艺术作品和音乐都是男性在青年时代创造出来的,而这个时间刚好是男性处于同性竞争最为激烈的阶段

    (2)人们之所以发明并且消费大量的文化产品(比如绘画、雕刻、小说和电影等),不是因为这些文化活动本身是适应器,而是由于它们的形式和内容能够人为地激活我们的进化心理机制。


    #### 读书有感

    这一本跟"自私的基因"说的内容有重合,但是我更能读的进去。总结了几点对我启发最大的感悟:

    1,人类不要太着急跟动物,尤其灵长类动物划分界限,你去观察黑猩猩就知道人性也高不到哪去。

    2,父爱母爱,男女之爱,社会道德,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工具重新解读,而不要轻易的被用儒释道的形而上包装,或者文艺作品的美化给洗脑(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文艺作品)

    3,男女天然不平等,这是基于男女生理构造加上长期进化和博弈后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对错。且女权主义并不与之冲突,因为它们更多的要求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而不是处处都要相等。

    4,人都是自私的。而自私中寻求共惠,是人类的智慧。

    5,情绪是长期演化产生的适应器,是促进人类发展繁衍的必要手段,所以追求稳定不变的心理状态和恒定的幸福是不切实际的。

    6,世俗的成功还真的是你有后代,不管你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当然你也有放弃呆在这个世界的权利,即绝后。

    缺陷:进化心理学还是有些太注重原始底层的理论(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希望加入更多跨文化和后天因素的考量,即使变数很大,对科学家的挑战更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一本"自私的基因" —— 《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 下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ls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