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五千日 人生三万天
欢迎访问本人博客:http://wangnan.tech
你要盯住有限的几个机会,把手艺越磨越精,最后才能再众多对手的竞争中胜出,速成文化,也许让位与专精文化。年轻人的心态要改。不是什么事情稍微玩儿几年就会成大器的。你也许真要“十年磨一剑”,甚至在此之后还要付出长年的努力,最终才会有理想的结果。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拜托,你有没有想过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大家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为之死去活来的争,恨不得把什么都搭上,却不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不觉得那有什么价值。《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又一次吐露了真言:大概所以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
但我知道有两样东西属于我的私有产权,别人想侵占也不可能:一是知识,一是健康。我正式因为精心守护这两样东西,而碰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美丽女友–对方居然和我一样一无所有。
当你买任何一件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时,就开始接受这个东西的奴役了。
要尽可能把青春全部投入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廉价拍卖。
成长首先意味着和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相处,听他们的教诲。
生活的速度比虚拟世界中的速度慢的多,我从小听着“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剑”“十年冷板凳”之类的教训。于是总看着10年以后的图景。惦记着生活何时开始:28岁学英文,是为了生活做准备;34岁拿到教职,觉得生活刚刚开始;如今年过半百。觉得一生大部分的事情尚未启动。我相信。20年后我大概会效法许多美国人,以退休迎接人生的另一个开端,一个充满了创造和快乐的开端。这并不是觉得自己能干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觉得只要足够长的时间准备,就会有所得。就会有东西贡献出来。
生活中右许多现成的东西早该在那里等着自己。就像在网络上那样。只需要点击一个“喜欢”或“不喜欢”。他们似乎没有想明白:生活中本没有那么简单的点击键。当他们找不到这样的点击键时,似乎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
你们老的太快,因为你们对自己成长期待太急切,因为你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忘了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们总是以扎克伯格,乔布斯为样板树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觉得一个技艺高超可靠的老技工不足道也,如果你们期待这以网络般的速度和戏剧感达到这样的目标,那么,更可能发生的是:你们很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错过了人生,早早就觉得自己成为无足轻重的屌丝。
一生中真正的朋友用五个手指头就可以数过来
我们花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逐那些我们很少接触的好友,冷落的则是我们所爱的人
登山是为了看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看你。
友情是除了智慧之外,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过度的受同龄人的影响,错过了想长辈学习的机会,不要连向同龄人学习的机会也错过,你余下的一生,不是对16岁时就形成的自我不停地玩味品尝、没有终结得自爱。如果你能从虚拟世界中出来,看看身边,也许你会马上发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你会不停地翻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超越自己既有的生活眼界。
如果被体制耽误的同时,还自己耽误自己,那可就真是青春荒芜了
即刻行动才是王道,这里有一个底线,就是自食其力,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未来的计划。
青春首先不能荒芜,日后才能开花结果
工作是生活的一个立脚点,有了这个立脚点,就要为自己的未来经营。给自己不停地充电。
每天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十一二点,干的又是下层白领的简单劳动,自身还怎么发展?自身不发展,还怎么升值?
发展出一套清晰的人生哲学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帮助你在具体的环境中明智地权衡得失。
这需要你在一个高度物质化得攀比时代,能够保持自信和淡定。如果你一看见同学买车,买房就内心沉沦,你怎么可以专注于自己?俗话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你不懂得舍弃,就很难获得
年轻人应该意识到,房子、车子这类东西,未必能搞界定人的幸福感,而且现在没有,以后也可以有,毕竟这些都是可以靠金钱买来的。但是,你还有两样更珍贵的东西:健康和知识(或者说本事)。这些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需要你不停地用生命来投入。
怎么超脱世俗世界对物质的追逐?以我自己的经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眼望未来,当你有了“我是属于未来的人”的定位后,对于眼前的得失就会有一种类似出世的解脱心态。年轻人日后的路比我们长得多。做的这一点也更容易些。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那些教育水平比较高、职业地位比较高、中高收入的阶层,往往经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人之间的攀比也特别强。穿什么牌子,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似乎都是个事,大家比来比去,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实力,心里愈发焦急。
人如果能“看破红尘”一些,别在乎那些别人都特别在乎的事情,生活开销会少不少,压力会减轻很多,幸福感会提高,当然也就会更健康了。总之,成功如果仅仅是别人的期待的话,那就不值得你为之付出那么多。
对屌丝心态的一个最直接的解释,恐怕就是一个破罐破摔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一个后果,就是无所谓,满不在乎,最终导致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拒绝和反叛,这也是主流社会对之戒备的理由。
社会给一个人的回报,不是看你关系了自己多少,为自己争夺利益和报酬,而是看你关系了别人多少,为别人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服务。中国的年轻一代,一旦接受了这种用物质来界定成功的价值观念,就会从一开始就追求最低层级的满足,限制自己的人生视野,一生往往会在低层级的境界中转悠。
那种一次性事件带来的幸福感,仅仅停留在那个时刻,几个月后就会消失,即使你为了那个时刻奋斗了许多年,所以,剩下的12%,虽然看起来分量不大,实际上却非常重要,那就是信仰、家庭、社区、和工作这四方面的价值。
寻求低层次的满足、不管你有多满足,还是很低的满足。
如果你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来衡量成功,并有很大的成功和赚钱的压力,那么在你眼前,这一切就都是破产的买卖。再自我反省一下,我们中国人,似乎每个人都是理财大师,看着美国人这么冒傻气会偷偷地笑。然而,当把一切都化约为理财时,我们就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的幸福。
《独立宣言》上标举“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什么是“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幸福的权利”?因为“幸福”不是一个理所应得的东西。你有追求的自由,但不能指望别人担保你就一定能得到,你更不能因为你自己的要求没有获得满足,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
走出自己的舒适域,这样才能进步。
自己待会儿,即所谓独处,本事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丧失了这样的机会。后果又是什么呢?恐怕,现在大部分人都忘记了这回事。
而今中国的年轻一代,有太多太多人从小就紧张地东张西望,生怕自己错过什么,最终,他们所错过的,恰恰是自己。
在学业、事业等技术细节上,年轻人应该尽可能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人格的塑造、品性的培养等素质层面,“老人言”往往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
现在的年轻人中,那种被称为出息的人,往往合乎上述的规范。他们属于家长基本上不用操心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学业等具体事务上,都能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比家长更会处理。但其做人的基本品信往往受长辈影响。和家长沟通得也比较好。那些被称为没出息的人。则几乎完全倒过来。在做人的基本品性上,他们非常讨厌大人的教导。比如要用功一点。持之以恒等教诲,在他们看来都是愚不可及的道德说教。他们我行我素,甚至会对父母颐指气使。但是,真要办具体的事情,则几乎完全拜托家长。比如托家长的关系获得种种机会,让家长花钱送自己去留学,等等。也就是说。他们不听老人言。但是要老子钱。
苏格拉底说:“满足于最少的所得的人,才是最富足的”
他们只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并拿这个比来比去,从来不相信自己付出什么,从来不想想看自己能从内心中掏出什么东西来献给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内心太贫乏了。哪里有东西与别人分享?这让我想起西方的谚语:“虽然一个没钱的人很穷,但除了钱以为什么都没有的人更穷”
学生在没有走向社会前,总觉得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但一求职就知道,世界是以别人为中心,而且这些别人还动不动就把你扔进纸篓,你事业的起步,首先是要证明你不是垃圾。做到这一点还并不是那么容易。要闯荡世界。就要从建立这样的认识开始。
出来见识多了就知道,聪明人实在太多了,自己算不上老几。这些聪明绝顶人之间还要竞争,最终成功的还是少数,往往是那些没有和杰出人才直接打交道的,更容易对所谓天生才能迷信备至。
对压力的心理反应,往往取决于我们事先的期待。是吧压力当成生活中必要的挑战,并为这样的挑战感到兴奋,还是把压力视为洪水猛兽,动不动就觉得压力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压力之下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人的潜力总是比自己想象得要大。自信能够帮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潜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青春算是起跑,作为马拉松迷,我看了那么多著名的比赛,还没有一次看到起跑时领先的人最后拿了冠军的。最后拿了冠军的人,往往都是开始特别淡定。跟在别人后面。调整自己的身体。以我的经验看,青春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品信和习惯。这比具体学到什么东西还重要。
其中特别重要的猛攻自己的弱项,当一个人发现经过努力,在自己的弱项上也可以不弱时,就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一旦品性和习惯养成,形成指导自己一生的准则,十几年后就会赢。
现在我们学到的所以东西,随时有可能随着知识更新而变得废弃无用,但是,强健的人格则是面对变幻不定的挑战的最好本钱。
发展有效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比具体学到的东西更为重要。
为什么是我?因为我要干一些大部分人都不会干的事情。
接受一个理念很容易,但培养一个习惯却很难。
西方有句谚语总结得更为精到:“留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辞。留意你的言辞,因为言辞会变成行动。留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为品格,留意你的品格,因为品格会变成你的命运”
你目前的境遇不会决定你走到哪里,而只是决定你的起点。
境遇本身无法造就一个人,而只是揭示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