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秒破10亿。
1分36秒破100亿。
1小时3分59秒破1000亿。
……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天猫不经意间又创造出一组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字。
有人感慨国人购买力之恐怖。
也有人感怀直播带货之疯狂。
有人忙着盘算自己贡献出多少GDP。
也有人庆幸自己一觉醒来居然错过了上千亿。
繁华落尽之后,这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肃杀的气息;毕竟除了眼前这一组光鲜亮丽的数字,看着那空空如也的购物车,等着那乳燕投林的快递,我们还是会没来由的心虚,有一种骑虎难下的错觉:这快递,能退么?
当然,退是不可能退的,一年就只有一个双十一;是我们离马云最近的距离,也是唯一一天熬夜买买买不用受人诟病的日子。
只不过看着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苏宁任性付、唯品花和库支票上暴增的待还额度,多少还是有一种贾跃亭般的窒息感;凭本事借的钱,能不能打个商量?
对于这些即将弥漫在12月的小情绪,想想,就瘆得慌。
而我,作为那些睡一觉就错过上千亿的“幸运儿”,除了超市里附赠的优惠传单我居然对此毫无感觉;如果不是网络上捷报频传,我竟然忘了今天是个好日子。
不过双十一还是那个双十一,至于它好不好就看我们在这24小时内花掉了多少钞票?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只要对数据稍微有点了解谁能看出这一组数据开局良好但后继乏力;这自然是因为双十一这种全民狂欢在其舆论光环逐渐褪去之后,人们慢慢看透了它的真相,没什么实质优惠、还千方百计提升门槛的游戏真的让人身心俱疲。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我们更关注的却是阿里巴巴在这一场饕餮盛宴中展现出来的“硬实力”:峰值54.4万笔/秒的并发计算 ——中国唯一自研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扛住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而阿里“加持”的AI技术更是在安全、服务和购物方式上为这一次的双十一镀上了一层科技之光。
前者,是自媒体人的通病,总想鸡蛋里面挑骨头忙着定性;后者,则是工业设计师的不良嗜好,任它黄沙百战穿金甲我们总能剥皮去骨归设计。
换一个姿势看双十一,从它的内外兼修到它的软硬兼施;这个视角相比于网络上那些唱衰、警惕我们注意消费主义陷阱、甚至是穷人不配过双十一的吐糟,是不是略显清奇?
毕竟,在一次全民购物节上“秀肌肉”,用全球最大的交易峰值极限拉练自家的芯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样的骚操作就连极限生存的华为也“求之不得”。
随着高科技渗透到双十一的方方面面,它在这一次盛会上做到了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炭的作用,而用户也感受到了如丝般润滑的操作感;但这并不能说明高科技对于用户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尤其是那些试图想要“鱼目混珠”的“黑科技”。
当然,我们无意于声讨在这2684亿的成交额中,阿里的高科技潜移默化从我们口袋里透支了多少;至少直到这一次盛会技术的目的都比较纯粹,它们只想让你体会到更加畅快、更加便利、更加沉浸的电商服务。
但万一这些技术被用来增加盖楼的难度,甚至是给消费者挖坑提升每一次交易的门槛,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而这就是高科技扭曲了价值观之后,我们通常所谓的“黑科技”。
黑科技是在《全金属狂潮》中登场的术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
高科技则是高于市面同类产品、抑或超出消费者认知的科学技术;它符合某种规律,具有重复实现的可能。
黑科技的“黑”不在于它超越现今人类科技知识所能触及的范畴,只在于它挂着科学的名义但又没有科学依据甚至一定程度上违法自然原理。
然而,这还只是它的表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它恰了太多的“黑钱”。
也有人把一些当前“不明觉厉”的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叫做黑科技。
前者往往因为过度包装和营销操作唬住了一批人,至于它本身往往没有作用、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隐瞒了副作用;因此它们只能短暂收割一轮羊毛,时间一长就被证伪。
后者更多在实用性、颠覆性和认知层次上表现出它的“独具匠心”,用户更多的表现出一定的接纳门槛,我们往往需要时间才能接受它的存在。
很明显,前者是认知层面上的“黑化”,后者则是接纳层次上的“无知”。
①
黑科技&智商税
▽
对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相信不少同胞在等待快递的惊喜之余已经开始怀念自己的智商;明明双十一的各种盖楼游戏真正的优惠金额少之又少,很多东西压根就不是自己需要的,可是呼朋唤友的时候却没人想过见好就收。
这是智商税吗?
当然,有人会说双十一这个系统太大了,整个阿里巴巴有好几万人盯着你的钱包你已经高抬贵手了好不?
而且,那些AI、大数据、并发计算早就设好了十面埋伏,我们掏空口袋之后能全身而退已然很不容易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败于自己贪小便宜,可是收获与付出却不成正比,这是智商税。
败于高科技系统,一键下单送货上门的购物体验,这也是智商税。
有人不屑于贪小便宜,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被高科技攻陷;也有人防得了高科技这只洪水猛兽,却为了零星的小便宜忘了踩刹车。
谁是谁非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辩证性思考高科技和智商税之间的关系:
高科技虽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价格虹吸效应,但高科技却并不等同于智商税,它是比较感性的存在。
就好比苹果上万的笔记本、上千的耳机,认同了它的价值就不会觉得它的价格离谱;同样是高科技戴森的位置就没苹果那么稳,几千的吹风机和近万吸尘器总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更别提国产品牌很少有比国际品牌还贵的存在,真的是国产品牌科技含量不行么?
而智商税本身也不依赖于高科技,比如认知层面上的知识、技术乃至于某种艺术行为,只要它们能够让特定用户感到“物超所值”,无中生有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好比过往的水变油到现在的水氢发动机、过往的郁金香到现在的比特币、过往的气功热到现在的量子万能;毫无价值的东西反常识,普通人也能发现它有违常理,怕就怕有些东西它确实有价值,但普通人缺少一把判定的尺子;更可怕的是部分所谓的内行人士夸大了它的价值看见有利可图之后开始炒作,更多内行人聚集在一起击鼓传花,最后它呈现给普通人的价值远远高于这种技术又或者是产品本身所带来的的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技术日新月异,虽然过往的教育制度正在爆发出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全民认知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我们还有幸以历史上那些破天荒的经验教训为鉴,虽然它不可能帮我们杜绝所有的陷阱,但普通人不参与不好奇不靠近不痴迷还是有可能独善其身的。
而这就驱使着智商税走向更高级的存在——高科技包装一条路,坏就坏在破除封建迷信的人类给予了科学太多的幻想。
当科学逐渐成为信仰的时候,黑科技如影随形,智商税如约而至。
这种趋势在我们这几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大师“防不胜防段永平,天外有天杜国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小霸王学习机、步步高点读机、小天才手表到现在的OPPO和vivo,段永平只手遮天。
从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到小罐茶(现代设备替代手工制茶),杜国楹翻云覆雨。
如果说小霸王、点读机、小天才多少还有那么一丝价值,OPPO、vivo更是成功收获了一批用户的拥趸;撇开过度营销的话,段永平的技术水准一直都在进步。
但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的价格明显高于其价值,本以为小罐茶返璞归真了,没想到它玩的又是心跳;撇开技术炒作的话,杜国楹的营销水准已然炉火纯青。
不管是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到8848(小罐茶踩了一脚刹车),还是从小霸王、点读机、小天才到OPPO、vivo,我们能看到这些口碑不太好的高科技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从杜国楹到段永平,我们也能看到就算是想收智商税,科技也还是第一生产力。
这不,段永平已经通过OPPO、vivo脱身,可杜国楹凭借小罐茶又回到了智商税的行列。
由此可见,高科技却未必是智商税的唯一生产力。
②
水氢汽车&空气动力车&量子速读
▽
最低门槛的高科技就是用一大堆专业术语又或者是复杂流程包装一套技术理论,别人信不信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深信不疑。
若问2019年初就和智商税搭上了线的科技,不是5G、不是折叠屏、不是智慧屏,也不是鸿蒙OS,而是庞青年的水氢汽车。
2018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刚刚肯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2019年5月23日在《南阳日报》亮相的洛特斯新能源汽车因为其“车载水解制氢系统”就受到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庞青年站在采访现场唯一一套“车载水系统”前,罐体材料、输氢管道均从国外进口,加水和进口纳米级材料(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氢气进入氢反应堆之后发电,然后再由电机驱动。
有技术人员透露该款产品比正常燃油贵3到5倍,加三四百公斤水可以跑360到500公里。
最奇葩的是青年汽车由于怕被模仿,连专利都不敢申请。
有专业人士质疑它是“水变油”的升级版,也有人戏谑它这是在用“刀砍水分子”。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水氢汽车引起争议之后尚未尘埃落地,5月底祥天能源公司的“空气动力车”又开始崭露头角;虽然目前没有资金,没有投产,可是人家已经准备赶赴美国上市。
祥天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登荣表示,“空气动力汽车的原理就是利用高压空气,带动发动机做功,使用成本比较低,汽车可依靠电能充气并储存,在行驶过程中也可以补气。”
该空气动力车将压缩空气作为唯一动力来源,车辆本身并不具备压缩空气的功能,需要通过传统能源来压缩空气,将其加入车辆装备的高压气罐中,经过压缩空气—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这一系列流程推动车辆前进。
在这里若考虑技术的实现性,无论是庞青年的水氢汽车、还是祥天能源的空气动力车,虽然它们的“发电原理”不是纸上谈兵,有那么一丢丢的可能性。
但若考虑能量转化效率,水氢车和空气动力车就至少比其它电动车多出了一两个步骤;虽然它们想要把技术小型化的用心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这种小型化的代价是把整个工业化的损耗平摊到了每一个机器,而且每一个机器损耗起来只会更多。
这难道不是在给工业化进程开倒车么?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人的不幸是遇到了李阳和新东方,那么这一代人的不幸就是遇到了量子速读。
更不幸的是这一群量子速读学生的父母很可能就经历过李阳和新东方时代,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延续人类亘古以来的迷惑行为。
10月中旬,量子速读掀起的一股飓风席卷了我们的朋友圈,一群孩子蒙着眼睛、穿着制服在那群煞有介事的“监考老师”中间开始表演。
执教老师更是企图用“量子纠缠”和“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自欺欺人。
当然,隔壁家的印度早在2009年就已经解锁了这一“天赋”,在“中脑大师(Mid Brain Masters)”的教导下,他们甚至能够进一步激活中脑潜能:只要好好接受培训,蒙眼骑单车、蒙眼接球、蒙眼国际象棋、蒙眼隔空拨动骰子……简直无所不能。
而邻国日本更是在2005年就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飞谷由美子创办的儿童研究所最先开始基于“量子波动速读”的教学活动,次年出版的《量子波动速读——激活你孩子的思维》至今在亚马逊上有售。
更早可以追溯到开创“右脑开发”这一理论的日本野生学者七田真,2002年他以73岁高龄出版新书《七田式波动速读法》。
看来不管是新能源开发、还是大脑潜力开发,只要是走“捷径”,而这条捷径又能包装上新的术语,用普通人并不怎么懂的复杂流程亦或是前沿理论来烘托,这一类黑科技总能吸引住一拨人。
③
单间办公室&共享自习室
▽
如果说以上技术、技能是在借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艺术无中生有。
那么像是单间办公室、共享自习室这种“空间艺术”,也不过是贩卖“私人处境”的半成品。
11月初,在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的小田急线经堂站检票口内,出现了类似电话亭的单间隔间:1.2米见方,高2.3米,隔间中配有桌子、沙发、电源及充电用的USB端口;屋顶密闭,墙壁施以隔音加工,可于嘈杂的车站环境中接打电话。
这种单间型的办公室从10月1日起陆续于日本的车站内登场,目的是让通勤路上的员工在更专业的环境中处理工作。目前的收费是15分钟250日元(约合人民币16元起,一个小时64块),注册会员,预约空闲时间段,就可以在车站内辟出一块独立空间,展开远程办公。
这样的设计出现在微软日本上四休三之后,真的有点讽刺。
当然,在设计上单间办公室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藩篱值得称颂,但在伦理上饱受加班文化侵蚀的上班族就连最后上下班路上最后一片净土也守不住了么?
考虑到现代人连微信的过度工作化都受不了,他们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效率来用这件办公室呢?
日本的单间办公室,北京的共享自习室,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了30多年,日剧韩剧中经常出现的付费自习室以共享经济之名终于在本土落地,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惊喜的事情。
现在的北京不仅有肆阅空间这样的暗室自习室、飞跃岛这样投了7万就敢开店的轻运营自习室、还有时分这样服务于学生党和在职员工的会员制自习室。
在WeWork市值缩水的档口,我们无法判断付费自习室是否是共享经济的救命稻草,现在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像这种学习氛围比较浓的“静谧空间”它真的不太适合商业化。
一旦过多的资本介入,商家想要从这些“自习生”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它和私人性的移动K吧,又或者量贩式KTV有什么区别。
这种黑科技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们对于自己的定位。
没什么科技含量,又或者科技含量极低的它们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技术壁垒,很容易因为资本的过度介入成为资本的玩物;而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又往往能够在自己身边的世界找到替代它的可能。
④
校园监视&脑机接口头环&员工行动跟踪设备
▽
以上两种还只能局限在特定人群。
后者在科技产品的掩护下很可能迅速扩散。
2018年底关于“一块屏”的争议还没定论,2019年9月人脸识别摄像头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校园。
通过人脸识别的实时分析,作为家长和老师,你可以随时获得她更加细致的多达十几条指标结论:学生开了多少次小差、玩了多少次手机、有没有打瞌睡、上课态度是否积极……这些数据都能被量化。
而机器最后还能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综合评价,给她贴上标签。
虽然由于讨伐声,该技术的开发商旷视科技很快就发布了一则正式声明,表示网上出现的图片仅仅是技术场景概念演示,公司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
旷视把这一事件定性为“安全”,但这和它收集的各种数据几乎毫无干系;而且就算是安全的恐怖谷“校园霸凌”,也往往不会发生在教室。
说旷视冤,它很冤;因为它被集火不只是因为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监视”时间,还有更多局外人对它的想象,以及对周遭无孔不入的摄像头的某种不自在感。
说它不冤,它也没那么冤;因为它太急于表现自己而踩上了科技的红线;用这样一套“校园智慧解决方案”来推销自家的产品,可能某些企业确实受用,但对于其它用户却无异于人人自危。
但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否定人脸识别落地化探索,只不过就像教育部回应的:人脸识别进校园须相当谨慎。
某些场所可以因为安全问题安装,比如校园霸凌频发地带;但课堂是一个公共空间,学校没有理由在尚未取得学生同意之前强制安装。
如果一定要安装,我们大可给学生留出选择的空间,他们有资格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名为FOCUSONE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10月份出现在浙江金华的小学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佩戴这个“头箍”检测上课的专注度,头环会给孩子的注意力打分,看看小学生上课时是否专心、有没有转移注意力;打出的分数通过系统传到老师的手机里,再由老师把“得分”发给家长。
而这还不是脑机接口头环第一次走进校园,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上海世外小学境外部已经有40套FOCUSONE设备供学生使用;今年7月,这家名为BrainCo的脑机接口公司在深圳福田中心书城举行了产品课堂秀;此外,首都师范大学、耶鲁大学暑期课堂也和BrainCo合作过试行课堂。
它的核心原理在于,通过采集大脑中的生物体征信号,把生物体信号和人类的意识进行连接和解读,从而通过外界设备来读取大脑,以此进行专注力评分;产品在进入中国后,单价3500元,并采取代理模式,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均已发展了城市代理商。
如果说旷视的“校园监视”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BrainCo的脑机接口头环FOCUSONE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了。
而且它相比于前者,似乎显得更加高级,进入大众视野的手段也似乎更加柔和。
虽然马斯克的乱入确实为脑机接口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我们不确定这种交互逻辑的正确性,从生物信号、人类意识到数据反馈,让人费解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实现的难度,而是它的存在价值“被监控就一定等于学习好”吗?
而且一旦学生们的注意力被量化,在头环这款唯一评判标准面前学生还能产生多少自由的思想;这不就是披着高科技外衣,一种更高级的“应试教育”么?只不过它把那些大考小考中的评判标准细化到了每一分一秒产生的数据。
它还会涉及数据隐私的保密性;我们已经处在遍布全球的摄像头之下,难道连最后的体征情绪都要与人共享了吗?
在这里,FOCUSONE现阶段充当的角色不过是一个更先进的“应试系统”。
它用在医疗、技能训练领域确实很有想象力,但教育的话我们是不是能够先放过校园;因为目前它只适合个人用来辅助“自律”。
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一个仓库冷冻室里上班的Jack Westley最近穿上了一套与智能手机大小差不多的黑色设备,该设备除了追踪Westley的肌肉运动信息外,还会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发送给他的雇主。
该设备由一家名为StrongArm Technologies的初创公司制造。
而StrongArm已然拥有了30家客户,其中包括喜力、丰田和沃尔玛,并且还在与对降低工人补偿成本感兴趣的保险公司建立关系。
虽然该设备有一组表现良好的数据,佩戴该产品用户的受伤率减少了20%至50%,而它而声称自己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设计,没有追踪个人生产力;但不可否认它正在“监视”使用者,并给其它企业带来了某种操作和想象空间。
毕竟,StrongArm还只是初创公司。
一旦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甚至是被滥用,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甚至是坐在办公室内的白领,他们需要考核的就不再是流水线速率和KPI了,生产力会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而这种制度一旦执行,企业家又多了一条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理由:毕竟他会偷懒、不会疲惫,也没有情绪。
这样的世界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⑤
黑科技防盗指南?
▽
以上,还只是技术伸出了“触角”,万一技术拿起了“武器”又是什么状况?
无人机已经被用于刺探军情、袭击沙特油田,麻省理工的“迷你猎豹”拿上枪支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扣动扳机对于机器人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
所以在担心人工智能觉醒之前,我们更应该恐惧的是黑科技的“武装化”。
而在此之前黑科技正在以技术、技能、环境和产品等各种姿态加速入侵我们的世界;虽然我们不怕高科技的阶梯攀升,但黑科技的跳跃式前进却有必要防之于未然。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判别“黑科技”呢?
当然,在黑科技露出獠牙之前,那些用来交学费的“智商税”能省也就省了吧!
第一:科技范
黑科技也是科技,既然是科技就少不了科技感。
科技感是什么?
科技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未来科技。
它不一定局限于人类至今仍未发明或使用的未来科技,只要超出当前科技水准,在传统事物之上改进也无伤大雅。
就好比我们在忙着用量子力学收割韭菜的时候,日本推出带摄像头的智能 AI 马桶,可监测排便状况。
这样看起来虽然没什么惊奇的,甚至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在大家哄抢马桶盖的时候,日本想到了给马桶装上LED灯和摄像头,这是不是一种远见呢?
第二:设计感
Huigyu Kim设计了一款灯光唤醒闹钟“ RISEME”,她预想了2030年我们的生活环境:下一代的大部分人将生活在狭窄的房屋中,预算紧张;当城市居住空间进一步为立体交通空间让路的时候,阳光,将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奢侈品,而这就会影响人们的生物钟。
有鉴于此,Huigyu Kim设计了RISEME,它看起来像是壁钟,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闹铃同步;设置的时间到达后,Riseme上的警报计时器会自动启动,并且手会亮起并照亮整个房间!
而另外,Riseme也可以手中触发设置计时器。
这种墙头灯是不是蛮酷的。
第三:人情味
DolPhin设计了一款叫做 DolPhin Smart Mini Infrared Thermometer(DolPhin智能迷你红外温度计),这款温度计在性能、美观和尺寸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它只有5厘米长,总重量仅为13克,表现出极大的便携和紧凑性。
温度计插入手机音频插孔之后,由于它的非侵入性、非接触式特征,可以反复使用的同时保持安全和卫生。
不仅如此,温度计随附的应用还能够对附近医疗设施进行搜索,诸如邻近医院、耳鼻喉科、保健中心,药房和急症室。
这样的医疗设备是不是能够极大降低儿童的防备,也不用担心他们会误食、又或者刺伤了身体?
一件产品如果有了科技范,我们至少还能说服自己是为了未来买单,而且由于它的科技范“非比寻常”,就算产品本身没什么大用,用来当艺术品也无伤大雅。
一件产品如果有了设计感,这至少能够说明设计它的公司和企业真的下过工夫,它们不像那些世面上“拼合组装”的同类那么随意,为设计买单也算物有所值。
一件产品如果还有人情味,它真正考虑到了自己的使用场景、使用对象和使用者,能够进一步考虑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种充满人情味的设计就不至于太坏。
最后,放眼望去,我们都是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大学,至少16年寒窗的人;刚刚走出封建迷信的我们,难道还要在黑科技的魔法杖下变成一根羊毛?
尤其是在摩尔定律渐渐失效、硅基世界遇到瓶颈、人工智能滋出獠牙、物理定律走向不确定性的当下,科学很显然,至少在目前是有尽头的;而我们就更应该守护好自己的智商。
在黑科技逐渐“洗白”之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夹带了多少私货。
PS:部分素材资料来自于@36Kr @虎嗅 @钛媒体 @猎云网 @yankodesig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