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10.15寒露八日// 鹧鸪天·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周勇//10.15寒露八日// 鹧鸪天·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4-10-14 19:05 被阅读0次

      题记:文化苦旅,秋雨堪夸,字字珠玑,文话中华。千年古道,追寻踪迹,万里河山,赋壮天涯。笔下波澜,壮志豪佳,胸中丘壑,品出大家。世间繁盛,皆为过往,独留文气,闻名迩遐。

七律·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秋雨笔耕不辍飞,中西文化探幽微。 沧桑岁月沉深意,灿烂文明日月辉。

      历千险,壮怀随,崎岖坎坷意崔嵬。 文心苦旅传千古,继往开来醒世雷。

            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的余秋雨,从小就对文学充满浓厚兴趣。在不到40岁的年纪,他已经发表多篇优秀作品,名声鹊起,40岁时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最年轻的校长,前途一片光明。

      突然有一天,他提出离职,说要去大西北寻找中国文化的灵魂。他的辞职信被驳回22次,直到23次才成功。这一决定引起了身边朋友的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辞职后,他孤身一人踏入西北高原,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起,寻找一个个文化废墟和古迹,“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把孤独的无奈,质感的荒凉,化作一篇篇文化散文,走一路,写一路。最终结集出版,是为《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经出版,就震动了当时的散文界和文化界,印刷发行量突破150万册,一年内就重印了11次。而更夸张的是盗版的数量竟然是正版的18倍,上到专家教授,下到贩夫走卒,人手一本,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火爆程度。

      金庸先生在阅读完《文化苦旅》后曾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著名诗人余光中也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而白先勇先生更是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至此,“余秋雨”三个字名满天下。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福祸相依”,《文化苦旅》在享受赞誉的同时,也曾经经受过质疑。

      起先,是质疑书中细节,不够专业;而后又涉及到作者余秋雨,那段时间,余秋雨成了文化圈内最大的“流量“,不论是谁,都想来蹭一蹭,甚至牵扯到他的私人生活,甚至可笑。

      面对种种非议,余秋雨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人算计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已经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今社会,人心复杂,真心难寻,我们做人应该保持警觉,不可轻易相信他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变得越来越微妙,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内心充满了疑虑和防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学会明辨是非,识人知面,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所左右。

      人性这个东西真的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验!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善良,又不失去对人事物的警觉与判断力呢?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写道:“路,就是书。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在时间的长河前,百年也不过一瞬。时代的兴衰成亡,个人的起落悲喜,其实都不过广阔的历史时间轴上,微乎其微的一笔。

      见识过文明的沧桑巨变,你就不会为眼前的鸡毛蒜皮沉沦;感受过历史的更迭无常,你就不会为个人的得失耿耿于怀。

      这就是《文化苦旅》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

      如今的,余秋雨内心强大,从不介怀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是一心专注于文学创作。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遗留下的残迹,在喟叹对比之余,更为咱们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延续而庆幸感动。

      时隔30年,余秋雨先生认真的重新修订了《文化苦旅》,并把它重新出版,历时3年,逐字修订,重写序言,新篇目达2/3以上!

      这本书新版精选了29篇散文精品,囊括山水、古迹、风物、脚印……让你重拾黄河文明、江南世态、文人品格等中华文化价值。

      如今再读《文化苦旅》,跟随笔触游历完大半个中国以后,心中的故乡更清晰了。书读完了,旅行也就结束了,祖国那壮丽山河和悠久的文化,却始终在心头缠绕,久久不去。

      《文化苦旅》全书由二三十篇散文构成,从西北的莫高窟到江南的西湖,从四川都江堰到新疆喀什,名山大川被余秋雨徐徐展开,历史和当下,悲天悯人和轻柔婉约,都成为他书写的对象。

      写边塞的时候,他说:“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写莫高窟的时候,他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或者,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力。”

......

      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祖国的大山大河,而是风物之间流淌的记忆和情怀,是山水背后蕴藏的历史和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文化苦旅》已经被很多中小学校列为课外读物之一,被选为全国中学推荐次数最多的课外读物,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以及新课标中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多篇文章入选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本,是大师写给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启蒙书。

                  2014.10.15

相关文章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深感其文化底蕴深厚,见...

  • 还历史以生命,还生命以过程

    《文化苦旅》余秋雨 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个人经历不多赘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于八十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

  •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你看过吗

    《文化苦旅》 余秋雨 7.8 (62276人评价) 内容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

  • 除了《文化苦旅》,余秋雨还写了哪些书?

    除了《文化苦旅》,余秋雨还写了哪些书? 《文化苦旅》,余秋雨成名之作,其价值自不必说。作者一路讲课一路游历,到了甘...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若说是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显得过于狭隘,先生游历更多的是感悟与思考。 《文化苦旅》一书重在体...

  •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看余老的文化苦旅,不得不说,从最开始的找不到共鸣点,觉得文人的爱国情怀实在太过粘稠,到后面却越看越入迷。 从莫高窟...

  • 《文化苦旅》――余秋雨

    文化苦旅――余秋雨 拿到这本书的机会有点机缘巧合,中午小自习的时间,我去别的班看午自习,一个很文静的小男生完...

  •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两年前的暑假,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网上定下了这本书。打算利用暑假多看看课外书,多到外面玩一玩,没想...

  • 《文化苦旅》——余秋雨

    莫高窟 一 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这就成了著名的莫...

  • 《文化苦旅》——余秋雨

    道士塔 一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10.15寒露八日// 鹧鸪天·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sz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