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教授国学高级讲座
作者:刘唯力《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者
汉代应邵《风俗通 祠典 桃梗苇茭画虎》"告诉我们:虎是"阳物”,又"噬食鬼魅",用"桃梗苇茭画虎"能克阴避邪。
晋代张华《博物志》补充道:"虎知冲破,又能画地卜,推其奇偶“虎卜后择食减少人的伤亡。
我国特殊的民俗(虎防邪),特殊的观察(虎卜择物食),确定了汉语虎词引申具有正负能量两种特性。
《汉语大词典》(联合国的权威工具书)的义项排列,正是按照正负能量的顺序:
<初义>兽名。哺乳类,猫科。常用名老虎。
<第一引申义>比喻威武勇猛。
唐李白诗"虎士秉金钺,蛾眉(美女)开玉樽。”虎士,威武勇猛的战士。正能量。
<第二引申义>脸上凶狠的表情。茅盾《子夜》"吴逊甫徙的虎起了脸。"此义项来源于《论语》"虎兕出于柙“,表示凶狠的人。由人变为感情,词义变窄,都是负能量。
<第三引申义>迅猛。和<第四引申义>威吓。前为正能量,后为负能量。古汉语多源于元代以后的通俗文艺作品。《元曲》"虎咽狼餐似地趁熟"虎咽,迅猛咽呑。李淖《奈何天》"被我一阵虎威,弄得他伏伏贴贴。”虎咽,迅猛,正能量。虎威,威吓,负能量。
用公式表示引申规律如下一一
虎=元代以前正能量"威武勇猛"→负能量"凶狠的人,凶狠的感情“→元代以后正能量"迅猛”→负能量"威吓“。
网友评论